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致敬余华先生(2)
《活着》和《许三多卖血记》: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们一直生活在苦难的境地中,在苦难中挣扎,在绝望中渴望生存,虽然活得痛苦甚至绝望,但却仍然保留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温情,这除了人们对宿命的认同和对苦难的承受,更多的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福贵和许三观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有着相同的遭遇,苦难不停地重复,生命却更加坚韧。余华转型后的文学对苦难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人生的温情的一面有了新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一)对生命的渴望
生命是活着的最基本的条件,有生命才可以谈对生活的愿望。在死亡和活着的夹缝中生存,往往人们对生命的渴望更加强烈,更能激发活着的希望。福贵和许三观在经历了种种苦难后更加坚定了要活着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为了活着而活,他追求的只不过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并满足于能继续活下去。福贵的一生都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福贵想要活下去的信念一点点强大,构成了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生命链条,从开始的“贪生怕死”到“不想不明白的死”到最后只想“好好活着”。福贵见的死亡越多,他越想活着;生活的困境越深越黑暗,他想活下去的信念越强烈。从开始的福贵输光家产浑浑噩噩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要用裤腰带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并没有打算解裤带,其实他自己并不想死。在福贵的心中,总是有一股中国人固有的对生命的渴望。经历身份的转变之后,他的心里发生了变化开始务实,承担起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后来被抓壮丁,他不像之前的贪生怕死了,他怕自己在外面“死的不明不白”,怕娘和家珍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何处。
他在战场上看到很多的战士战死,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地活着回家。从这些事中福贵对生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当福贵所有的亲人都离世之后,他也没有放弃“活着”的希望,他总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但日子一过又好多年。福贵在他的回忆中,每一次的亲情的显现,都让他感到生命的温暖,这些充满爱的点滴和亲情间的温暖不断激发福贵对活着的渴望。福贵经历种种苦难后,他更像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这是他绝望过、挣扎后的安详,更是福贵内心对生命的渴望,越是经历死亡,越是渴望活着。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和老牛相依为命,更表现了福贵对活着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