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笔记1.0】『尼罗河魅影之谜』的故事模式与推理内核(2)
雨夜庄平面图尼罗河魅影是没有凶案(确切来说没有发生任何案件)的日常解谜推理。本格解谜并不强调案件的血腥和惨烈或刻意渲染气氛,但在实践中往往作家们都更倾向于设定较为复杂手法的凶杀案,并且往往是连续杀人案件。这样的设定其实更多是为了提供更加丰富的推理材料和破绽的点,从而构建更加复杂的推理内核的框架,是案情趋于复杂化。引述S.S.Van Dine在其“写作侦探小说的二十准则” (Van Dine S S . Twenty rules for writing detective stories[J]. Literary Thought, 1991(3):4.) 中的观点如下:
There simply must be a corpse in a detective novel, and the deader the corpse the better. No lesser crime than murder will suffice. Three hundred pages is far too much pother for a crime other than murder. After all, the reader’s trouble and expenditure of energy must be rewarded.
Portrait of writer Willard Huntington Wright (S. S. Van Dine) by his brother Stanton MacDonald-Wright, 1913–14(from Wikipedia)推理小说中的案件和真实世界的案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往往推理小说中的案件要夸张很多,细节也更复杂。因为真实的案件往往追求效益最大成本最低的经济原则,略微复杂些的案例也有很多是由于犯人的精神和心理异常导致,为实行犯罪进行如此庞大的布局和细致的安排和计算是得不偿失的。而推理小说本质上作为一种解谜游戏,只有通过复杂的布局才能给出侦探和读者推理的空间。
而且在推理小说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安排由于逻辑性趣味性较强,逐渐固化为一种特定的模式。如“无头尸”案往往意味着尸体交换(或被害人和凶手的互换),如江户川乱步的『石榴之谜』(石榴即被浓硫酸完全毁容的尸体,其效用与无头尸等同);童谣杀人案一般意味着仇杀(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犯人为何偏执地按照童谣的情节作案,而且可以借此详细交代故事背景),如阿婆著名的『无人生还』,另外日本由于民间童谣和传说故事较多也常有此类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元素就成了固定的解题步骤,但也有故意突破这些传统避免落入俗套。可以推荐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即是以玩笑戏谑的方式讲解了各种不同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