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相合,四海升平】(十五)(2)
冬至前一晚,诸葛亮命人准备马车,诸葛乔收拾好行李,父子二人相谈过后,诸葛亮唤来姜维:“伯约,近来无事,明日牵马与我同往隆中。”对上姜维有些疑惑的目光,诸葛亮温柔一笑,补充道:“带你回家看看。”
冬至清晨,诸葛亮经过庭院,跟他问安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杨仪看得忘记眨眼,被费祎偷偷用手肘撞了一下,才回神行礼。走出府门,诸葛亮迎面撞见巡视的魏延。魏延抱拳行礼,爽朗道:“丞相今日打扮甚是喜庆。”他的嗓门不小,引来不少过路军士、百姓的目光,众人寻声望去,皆是眼前一亮。平日装扮沉稳的丞相,今天竟穿了红锦暗纹斗篷,加上那顶白狐绒圈边的帽子,平添几分活泼。分明是这般热烈的颜色,穿在诸葛亮身上却洒脱出尘,犹如雪中红梅,皎皎明月。见大家齐刷刷看着他,诸葛亮掩面轻咳一声:“文长,今夜伙房煮月牙馄饨,记得分发给将士们,一起过冬至。”
“丞相要去何处?”魏延问。
“回趟隆中茅庐,多年未归,甚是想念。”诸葛亮笑道。
“茅庐?”魏延不解,但也没多问:“丞相注意安全,早些归来。”
“放心,明天日落前必还。”诸葛亮拍拍魏延的肩膀,转身上了马车,诸葛乔和姜维骑着马,一左一右护车前行。马车驶离热闹的街道,驶入城郊,道路越走越宽,出现大片整齐的农田。正值冬季,田中无人劳作,路上人烟稀少,空气倒是郊外独有的清新。不久,马车穿过一条竹林中的小路,翠竹成荫,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小桥流水,风景如画。复行十数里,一间草庐映入眼帘。草庐与竹林完美结合,别致清幽,恍若世外仙境。诸葛亮走下马车,看着近在咫尺的草庐,眼中满是欣喜。他走到门前,打开特制的孔明锁,推门进入庭院。院中陈设依旧,水车、日晷、石桌还在原处,只有一层薄薄的积灰。推开草庐的门,房内布置同他出山那年并无二致,物品摆放有序,朴素淡雅,几乎没有灰尘。当年诸葛亮出山后,将草庐交托弟弟诸葛均,后诸葛均亦到季汉,草庐和田地便交给童子打理。
多年过去,童子早已成家,但仍不忘此处,田地照常耕种,每隔一月就会回来清扫一次。从房间落灰程度看,大概两三天前便有人打扫过。姜维到院中打来井水,生火坐壶,诸葛乔清洗茶具,从行李中拿出茶叶,待水烧好,诸葛亮亲手烹茶,三人围坐于桌前同饮。
“此间别致清幽,最宜修身养性。”姜维看着墙上木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的题字,不由赞叹。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父亲教诲,孩儿时刻铭记于心。”诸葛乔给诸葛亮添上茶,认真道。
“乔儿性子谦和,心细刻苦,为父向来放心。”诸葛亮笑道。浅啜一口清茶,诸葛亮执扇指向窗外:“当年我居于隆中,院前翠竹下埋有佳酿,每逢初雪挖出,邀三五好友小聚,畅谈雅俗之论,笑看雪落无声。”诸葛亮透过竹帘望着门口,若有所思,“二十四年前,陛下便是顶着冬季第一场雪到此,但我闲游在外,未曾得见。”那年的襄阳很冷,滴水成冰,诸葛亮回家后得知那位刘豫州二次拜访,心里是有些惊讶的。打开那人留下的手书,透过竹简上笔锋张扬、内容谦逊的文字,诸葛亮读懂了对方壮志难酬的无奈,愈挫愈勇的信念,以及匡扶汉室的决心。诸葛亮铺开皮卷,补充绘制了一半的西川地图,静待时机,交付值得的人。何谓值得?诸葛亮想,他可能早就有了答案,至于是否出山……相见之日再议吧。想来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
冬至清晨,诸葛亮经过庭院,跟他问安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杨仪看得忘记眨眼,被费祎偷偷用手肘撞了一下,才回神行礼。走出府门,诸葛亮迎面撞见巡视的魏延。魏延抱拳行礼,爽朗道:“丞相今日打扮甚是喜庆。”他的嗓门不小,引来不少过路军士、百姓的目光,众人寻声望去,皆是眼前一亮。平日装扮沉稳的丞相,今天竟穿了红锦暗纹斗篷,加上那顶白狐绒圈边的帽子,平添几分活泼。分明是这般热烈的颜色,穿在诸葛亮身上却洒脱出尘,犹如雪中红梅,皎皎明月。见大家齐刷刷看着他,诸葛亮掩面轻咳一声:“文长,今夜伙房煮月牙馄饨,记得分发给将士们,一起过冬至。”
“丞相要去何处?”魏延问。
“回趟隆中茅庐,多年未归,甚是想念。”诸葛亮笑道。
“茅庐?”魏延不解,但也没多问:“丞相注意安全,早些归来。”
“放心,明天日落前必还。”诸葛亮拍拍魏延的肩膀,转身上了马车,诸葛乔和姜维骑着马,一左一右护车前行。马车驶离热闹的街道,驶入城郊,道路越走越宽,出现大片整齐的农田。正值冬季,田中无人劳作,路上人烟稀少,空气倒是郊外独有的清新。不久,马车穿过一条竹林中的小路,翠竹成荫,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小桥流水,风景如画。复行十数里,一间草庐映入眼帘。草庐与竹林完美结合,别致清幽,恍若世外仙境。诸葛亮走下马车,看着近在咫尺的草庐,眼中满是欣喜。他走到门前,打开特制的孔明锁,推门进入庭院。院中陈设依旧,水车、日晷、石桌还在原处,只有一层薄薄的积灰。推开草庐的门,房内布置同他出山那年并无二致,物品摆放有序,朴素淡雅,几乎没有灰尘。当年诸葛亮出山后,将草庐交托弟弟诸葛均,后诸葛均亦到季汉,草庐和田地便交给童子打理。
多年过去,童子早已成家,但仍不忘此处,田地照常耕种,每隔一月就会回来清扫一次。从房间落灰程度看,大概两三天前便有人打扫过。姜维到院中打来井水,生火坐壶,诸葛乔清洗茶具,从行李中拿出茶叶,待水烧好,诸葛亮亲手烹茶,三人围坐于桌前同饮。
“此间别致清幽,最宜修身养性。”姜维看着墙上木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的题字,不由赞叹。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父亲教诲,孩儿时刻铭记于心。”诸葛乔给诸葛亮添上茶,认真道。
“乔儿性子谦和,心细刻苦,为父向来放心。”诸葛亮笑道。浅啜一口清茶,诸葛亮执扇指向窗外:“当年我居于隆中,院前翠竹下埋有佳酿,每逢初雪挖出,邀三五好友小聚,畅谈雅俗之论,笑看雪落无声。”诸葛亮透过竹帘望着门口,若有所思,“二十四年前,陛下便是顶着冬季第一场雪到此,但我闲游在外,未曾得见。”那年的襄阳很冷,滴水成冰,诸葛亮回家后得知那位刘豫州二次拜访,心里是有些惊讶的。打开那人留下的手书,透过竹简上笔锋张扬、内容谦逊的文字,诸葛亮读懂了对方壮志难酬的无奈,愈挫愈勇的信念,以及匡扶汉室的决心。诸葛亮铺开皮卷,补充绘制了一半的西川地图,静待时机,交付值得的人。何谓值得?诸葛亮想,他可能早就有了答案,至于是否出山……相见之日再议吧。想来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