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与阿娇,人生各有归宿——点评一篇瑕瑜互见的文章(2)
抛开汉武帝除了陈皇后,还爱过卫子夫、李夫人、赵婕妤等,也就是说,江山和美人,其实他并非有所偏重的事实外。作者所虚拟的故事,阐释了人人心中都有更重要的事,但因为一时间彼此的理念不同,而导致不能同向而行的困境。
史书上记载的陈阿娇是个妒妇,而在作者这个故事的演绎下,她成了为爱而求不得的牺牲品,让人心生怜悯。
而完成“以情感人”这项任务的,是作者独到的文字和修辞。譬如说
时光泼在言谈中,泼在人们的叹息中,泼在日日被她倒掉的茶水(里)。
这句话将陈阿娇困在流言蜚语,一天又一天苦捱着过日子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然,不避讳地说,这篇文章的问题也不小。
核心就是关于人物“我”的含混描写,导致很费解。在一开始,我猜测这个“我”可能是指作者本人,但根据后面的文字,这个人更像是陈阿娇的倾慕者。再往后,这人又突然可以“使使赏之”。显然已经不是之前18岁的少年人。
作者接着用了一句不大通顺的话,“清醒时,我已不在汉武帝。汉武帝在我”来解释“我”到底是谁。而这个病句,又让我实在发懵。一般来说,由“在”组成的介宾短语,跟着的是表示处所、时间的词。比如说在教室里,在晚上三点。
这位粗心的作者,或许是想表明刘彻就是“我”。但从18岁推开长门宫的门,这处细节来说,又不大通。
对此我的建议是,直接将“我”和“刘彻”分开来。“我”就是“我”,是带着读者的视角,感受阿娇悲苦命运的少年人;而刘彻就是刘彻,是心怀天下的汉武帝。
这样,少年人、陈阿娇、刘彻,因为各自心中“更重要的事”而牵绊在一起,又因为互相的错位,而造成连锁的命运悲剧。
除此外,作者文白夹杂的遣词,也欠缺考究。譬如
定有人杂言:“陈皇后又在等孝武皇帝,上怎的不来看她?”。另有人曰:“卫夫人春秋富,新产一子,皇帝怎会来?”
史书上记载的陈阿娇是个妒妇,而在作者这个故事的演绎下,她成了为爱而求不得的牺牲品,让人心生怜悯。
而完成“以情感人”这项任务的,是作者独到的文字和修辞。譬如说
时光泼在言谈中,泼在人们的叹息中,泼在日日被她倒掉的茶水(里)。
这句话将陈阿娇困在流言蜚语,一天又一天苦捱着过日子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然,不避讳地说,这篇文章的问题也不小。
核心就是关于人物“我”的含混描写,导致很费解。在一开始,我猜测这个“我”可能是指作者本人,但根据后面的文字,这个人更像是陈阿娇的倾慕者。再往后,这人又突然可以“使使赏之”。显然已经不是之前18岁的少年人。
作者接着用了一句不大通顺的话,“清醒时,我已不在汉武帝。汉武帝在我”来解释“我”到底是谁。而这个病句,又让我实在发懵。一般来说,由“在”组成的介宾短语,跟着的是表示处所、时间的词。比如说在教室里,在晚上三点。
这位粗心的作者,或许是想表明刘彻就是“我”。但从18岁推开长门宫的门,这处细节来说,又不大通。
对此我的建议是,直接将“我”和“刘彻”分开来。“我”就是“我”,是带着读者的视角,感受阿娇悲苦命运的少年人;而刘彻就是刘彻,是心怀天下的汉武帝。
这样,少年人、陈阿娇、刘彻,因为各自心中“更重要的事”而牵绊在一起,又因为互相的错位,而造成连锁的命运悲剧。
除此外,作者文白夹杂的遣词,也欠缺考究。譬如
定有人杂言:“陈皇后又在等孝武皇帝,上怎的不来看她?”。另有人曰:“卫夫人春秋富,新产一子,皇帝怎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