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原文与赏析(4)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析】 据孙伏园讲,鲁迅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是《孔乙己》①。
确实,《孔乙己》是一篇具有惊人概括力的小说。作者在不到3000字的短小的篇幅中,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孔乙己凄凉的一生,并通过这一形象,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旧式读书人的悲剧性,创造出一个生动具体的艺术世界。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鲁迅先生曾经说明过作品“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②、后来鲁迅又进一步解释“主要用意,是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③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一般社会”、“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与“苦人”几个方面去探寻作品的主要内涵。
很明显,在鲁迅眼中,孔乙己是一个苦人。从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材料来体会,这个苦人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孔乙己生活的困窘,穷愁潦倒。作品写他虽是读书人,却只能站着喝酒,而且酒资也大抵是“偷来的”,作品具体地描写说:“听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就是一个从读书人沦入无可解脱和自拔的生存困境中,又不得不为了维持生存而去“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苦人。“苦人”的另一含义,恐怕还在于孔乙己精神上的一种“苦痛”。孔乙己固然属于沦落的中国旧式的读书人,固然他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实在是受封建教育影响太深的一种偏见,但他毕竟是属于知识者,除了生存的需要之外,还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但他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却与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尖锐矛盾。他只能在“知乎者也”的幻想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而现实生存的需求又迫使他不得不为果腹以苟延残喘去“做些偷窃的事情”。一旦遭到人们的嘲骂时,又不得不以“君子固穷”和“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来为自己辩解,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这种矛盾折射到他的精神世界里,不能不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因此,他的痛苦应该是双重的,这就是,生存的需求不能满足和精神追求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