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旭东、吴昕孺、郑小驴《消失的女儿》读书分享会在湘图举行(3)
第二个方面是怎么写。该小说集体现了小驴创作的实验意识和审美意识。
实验意识体现在一是悬念的设置上,如《护林员》中那个护林员的女儿黎黎,她究竟是被她母亲带走了,还是被放牛娃的父亲拐卖了?二是结构的设置上,如《消失的女儿》前面出场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不相干的,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每个人都若即若离地发生联系,一个女孩子的失踪,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这个是结构上的创新。
小驴创作的审美追求有两点体现,一个是小说语言雅致,简洁,非常有表现力,如《企鹅的凛冬》写那个傻子立夏,晚上看到天上挂着一弯残月,他说那像一个淡淡的牙印,因为他是一个傻子,他一看到残月,马上就想到他咬东西后留下的牙印;另一个是小说中的留白,《盐湖城》的结尾留白,“这个留白留得极妙,因为刘明汉用枪把这个妓女打死后,他的命运可想而知,还需要写什么,多写一个字都累赘”。
吴昕孺同时指出,小驴这部小说集写的不是现实生活的主流,希望小驴“在接下来的写作里面,多写一些平实普通的生活,多写一些普通生活里面渗透出来的温暖和光亮”。
郑小驴侧重分享了他创作小说集《消失的女儿》中系列中短篇小说的经过情况和心路历程,感谢且认同龚旭东和吴昕孺两位老师的分享。他说他喜欢留白,相信自己的小说总会有读者能够读懂,这本小说集去年出版后,他发现对其中一篇提问的读者特别多,问这个人结局怎么了,“我说其实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只是你没有察觉到”;他说小说集写于2017至2019这三年,大部分源于朋友讲的故事,经过了多年的酝酿,是带着自信写的,“对我个人写作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以前不是这么写的”,如果仅仅写故事,那没什么挑战,也没有激情,这本小说集的空间是敞开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谈到对“致广大而进精微”的看法,他说特别有感触,这本小说集是进精微的,因里面都是中短篇小说,没办法致广大,想留在长篇小说里面去致广大。
实验意识体现在一是悬念的设置上,如《护林员》中那个护林员的女儿黎黎,她究竟是被她母亲带走了,还是被放牛娃的父亲拐卖了?二是结构的设置上,如《消失的女儿》前面出场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不相干的,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每个人都若即若离地发生联系,一个女孩子的失踪,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这个是结构上的创新。
小驴创作的审美追求有两点体现,一个是小说语言雅致,简洁,非常有表现力,如《企鹅的凛冬》写那个傻子立夏,晚上看到天上挂着一弯残月,他说那像一个淡淡的牙印,因为他是一个傻子,他一看到残月,马上就想到他咬东西后留下的牙印;另一个是小说中的留白,《盐湖城》的结尾留白,“这个留白留得极妙,因为刘明汉用枪把这个妓女打死后,他的命运可想而知,还需要写什么,多写一个字都累赘”。
吴昕孺同时指出,小驴这部小说集写的不是现实生活的主流,希望小驴“在接下来的写作里面,多写一些平实普通的生活,多写一些普通生活里面渗透出来的温暖和光亮”。
郑小驴侧重分享了他创作小说集《消失的女儿》中系列中短篇小说的经过情况和心路历程,感谢且认同龚旭东和吴昕孺两位老师的分享。他说他喜欢留白,相信自己的小说总会有读者能够读懂,这本小说集去年出版后,他发现对其中一篇提问的读者特别多,问这个人结局怎么了,“我说其实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只是你没有察觉到”;他说小说集写于2017至2019这三年,大部分源于朋友讲的故事,经过了多年的酝酿,是带着自信写的,“对我个人写作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以前不是这么写的”,如果仅仅写故事,那没什么挑战,也没有激情,这本小说集的空间是敞开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谈到对“致广大而进精微”的看法,他说特别有感触,这本小说集是进精微的,因里面都是中短篇小说,没办法致广大,想留在长篇小说里面去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