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勇《目光》(2)
读这本书,还会有许多收获。他在谈到如何面对困境的时候,提到的让自己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自身处境或情绪等,和我自己接触到的冥想的方式类似,这部分又是心理学的内容。
另外想谈一个引我思考的话题,是信仰。陶医生说,医学是他的信仰。我第一次,看到经常被提到的很模糊的“信仰”两个字,对于一个人的分量。这分信仰是陶医生毕生的追求,从进入北大学习,直到现在受伤,从来没有变过。而他为他心中的信仰所付出的,也是常人不会有的。
就像他的同学在最后写到的,大部分人已经把所学的所做的当做谋生手段,或许早已觉得疲惫,又或许找到更轻松的方式去生活。而在陶医生身上看到的,是始终不变的对理想的追求,不计较付出,甚至不计较伤害,他看重的,不是物质的富有,不是名或利,而是希望攻破难题,给更多的生命带来光明和希望。当然在这背后,要有学术上的支撑,要有些许天赋,更重要的,是一颗干净纯粹的赤子之心。
自私的想,甚至有些感谢那场灾难,让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打开手机只会看到各种喧嚣嘈杂光怪陆离的我,没有机会看到的一股清流。毕业工作几年后,许多人都会自嘲说,我们终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而陶医生,就活成了许多人心中理想的样子吧,并且是最初少年时的理想,想要解除苦难,想要报效家国,那种现在早已被抛在脑后的理想。陶医生告诉我,有人做到了,他的老师做到了,一定还有许多人做到了。也或许,我是不是也可以去做。。。即使难以望其项背,但一点点也可以。
少年感,这是现在常常被提起的一个词,书中也提到了。西方的《圣经》里有一句话:“你们若不变成小孩子,谁也不能到天国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皱纹的增加,大部分人不到30便开始把“老了”挂在嘴边。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比起表面的变化,更可怕的是一颗变老的心。
少年感是怎样的?胸怀理想,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小孩是怎样的?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充满活力,蹦蹦跳跳,疼了气了便哭,但也能很快被别的吸引,把不开心的忘掉。也许不完全对,但一定是我们心里羡慕的样子。长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历考验,挫折,被误解,被责难,被伤害,才会渐渐长大。而经历过伤痛和人性的黑暗之后,还能回到最初的自己吗?在被社会的大染缸浸泡过后,还能依然选择做回最干净的少年吗?这大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