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风科幻的未来可能(1)艺术化视觉元素与现实的割裂
首先,在讲述重工业风之前,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重工业风?
我在这里引用一个描述:
“描写金属物件儿一定要以粗、大、硬、黑(或者闪闪发亮)为美,提到遮天蔽日的黑烟和震耳欲聋的轰鸣是一定要有一股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描写机关枪一定要有一群无畏冲锋的土著衬托。”在其之中,“重工业风格突出的是秩序、是改造环境的人的力量和热情”。
这样的概括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过去70年之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在于民族解放和工业化,巨大化的集体主义宣传和渺小的个人相对比,热火朝天的新世界建设和落后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之间相对比,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在工业面前,人是渺小无力的,人应该融入其中成为一颗螺丝钉,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强调为大我需舍小我的逻辑在整个20世纪甚至是21世纪初,都是比较符合社会情况的。但是伴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生产力的极速发展,我们目前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都正在发生改变。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思维方式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充分表现出其内部矛盾:作为螺丝钉的人实质上遭受了更严重的异化。
“自我异化与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着相同的道路。”实际上,试图将人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考虑,或是作为工具考虑,都是一种异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人无论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与目的去工作,实际上都会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被机器所取代。
如果我们要讨论工业化的艺术风格,则有必要讨论工业的内核:人。工业生产是由人提出需求,再由人通过机器来实现的。人是工业的主体,工业的主角也应该是人,而不是巨大的机械、金属幕墙和巨幅宣传画。将人作为一螺丝钉一样的存在,这样的思路实质上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与未来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错位感。而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有关现在流行的重工业风格与现实的差距,以及这种差异对现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