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未知道那本书第二章的内容——《1984》读后感(5)
让民众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只会让民众变得聪明,而在《1984》中聪明意味着反抗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三大国也形成了彼此不使用核武器的共识,看来核威慑的概念在奥威尔写下这本书的1949年已经初步被人认识到了。
不断进行的战争以树立外敌,也是建立了一个让人发泄不满情绪的目标。树立外敌以增强凝聚力,我是从p社游戏群星里面了解到的这个概念。第一次知道这个可能感觉有些耸人听闻,但是这种行为合适的话是民族主义,越界就是民粹主义,是切切实实的道理。算是双面刃吧,就看能不能利用好。
群星里,宣布宿敌是增加内部凝聚力的好办法,现实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当然了,在《1984》的世界里,这种强调「我们」和「他们」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民粹的程度,往战争狂热的方向狂奔。让民众们对着所谓的敌国,抒发自己平日里受老大哥压迫而积累的怨气,同样是稳固统治的绝妙方式之一。正如书中书所言——
而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它们(指三大国)根本没有互相开仗,战争是由统治集团向着自己的国民发动的,而且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攻占或防止被攻占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变。
所以说,维持对外国的战争状态,就能让国内物质水平降低,让人的思想只集中在对外胜利的喜悦与对战争的狂热上,从而保持国内统治结构的不变与和平,即战争即和平。真是绝妙的设定!正是看到了这一部分,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百多页。
自由即奴役其实如果这一部分写的更加令人信服一些,我会毫不犹豫的把《1984》归为硬科幻小说。或许是基于1949年铁幕将将落下的时间点,和他在缅甸当帝国警察部队的经历,让他对世界太过悲观,我实在是不能认为这一部分的理论能被应用的现实中。所以就把《1984》归为了软科幻,当然了,这是我们现在这代人的幸运。否则,我们也不可能能看到《1984》这本精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