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1984》的距离有多远? | 科幻经典解读(3)
但对《1984》的创作最重要的经历,当属奥威尔在1936年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参加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他在战场上被敌方狙击手打穿了喉咙,侥幸大难不死,只好回国修养。在这期间,他看到了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也看到了斯大林命令下的恐怖统治。于是1937年,这部小说的雏形便理所当然地在他脑海中成型了。
无须讳言,书中的种种线索,几乎已经明示了创作蓝本就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譬如,温斯顿被迫承认的“2 2=5”,事实上是苏共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温斯顿体验过的种种酷刑(包括老鼠),都是当时克格勃们的发明……但事实上,奥威尔本人就是支持社会主义的,他所反对的只是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而已。直接把《1984》拿来当成攻击社会主义之工具的,多半同样是别有用心。
在今天,我们在任何一个规模不必太大的书店都很容易买到各种版本的《1984》,有些腰封上还会印着:“多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一份保障。”简单来说,它看上去似乎不再那么“有害”了。难道《1984》是蝙蝠侠那样,只有依靠小丑的罪恶才具有存在意义的超级英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在今天,《1984》究竟戳痛了谁?
02
老大哥的猫鼠游戏
我们回到小说本身。奥威尔在前半部集中刻画了“老大哥”政权的暴虐与疯狂,而他的做法是放缓情节的推进,只是跟随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将它的暴行以景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死气沉沉的城市,歇斯底里的民众,无处不在的电屏与思想警察。奥威尔的想象几乎已经为后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敌托邦想象:无孔不入,排斥异己,泯灭人性。想象由阿特伍德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呈现的几乎是同样的景象。
不过,小说最精妙的情节发生在后半段。温斯顿凭直觉相信,核心党(可理解为老大哥政权的高层)成员奥布莱恩其实是他的同路人,正在密谋推翻“老大哥”。没过多久,温斯顿便和朱莉亚一起拜访了奥布莱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奥布莱恩本人是老大哥意志的坚定执行者——他之所以要设局欺骗温斯顿,无非是要在一个更戏剧性的时刻将其逮捕罢了。在温斯顿与朱莉亚最后一次做爱后,他们才发现墙上的风景画背后是监视电屏,而为他们的幽会提供房间的杂货店主同样也是思想警察。
无须讳言,书中的种种线索,几乎已经明示了创作蓝本就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譬如,温斯顿被迫承认的“2 2=5”,事实上是苏共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温斯顿体验过的种种酷刑(包括老鼠),都是当时克格勃们的发明……但事实上,奥威尔本人就是支持社会主义的,他所反对的只是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而已。直接把《1984》拿来当成攻击社会主义之工具的,多半同样是别有用心。
在今天,我们在任何一个规模不必太大的书店都很容易买到各种版本的《1984》,有些腰封上还会印着:“多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一份保障。”简单来说,它看上去似乎不再那么“有害”了。难道《1984》是蝙蝠侠那样,只有依靠小丑的罪恶才具有存在意义的超级英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在今天,《1984》究竟戳痛了谁?
02
老大哥的猫鼠游戏
我们回到小说本身。奥威尔在前半部集中刻画了“老大哥”政权的暴虐与疯狂,而他的做法是放缓情节的推进,只是跟随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将它的暴行以景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死气沉沉的城市,歇斯底里的民众,无处不在的电屏与思想警察。奥威尔的想象几乎已经为后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敌托邦想象:无孔不入,排斥异己,泯灭人性。想象由阿特伍德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呈现的几乎是同样的景象。
不过,小说最精妙的情节发生在后半段。温斯顿凭直觉相信,核心党(可理解为老大哥政权的高层)成员奥布莱恩其实是他的同路人,正在密谋推翻“老大哥”。没过多久,温斯顿便和朱莉亚一起拜访了奥布莱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奥布莱恩本人是老大哥意志的坚定执行者——他之所以要设局欺骗温斯顿,无非是要在一个更戏剧性的时刻将其逮捕罢了。在温斯顿与朱莉亚最后一次做爱后,他们才发现墙上的风景画背后是监视电屏,而为他们的幽会提供房间的杂货店主同样也是思想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