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罪——细数网文的罪孽(2)
哪怕是一家人,在几口子里,也有稍微温和良善些的存在,再不济,主角的遭遇也会有身份略低的仆人、管家等同情。
况且,普遍意义来说,越富有的家庭,尤其是动辄百亿订单的家族,又怎么不懂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假如是承了祖上福荫,那总也会传一两句家训下来吧。又怎么会这也冷眼、那也冷眼,还动不动就抢你老婆,摸她小手?再不济,表面功夫总该做齐……
按理来说,主角也应是个人原因,比如衣着邋遢,公然顶撞长辈,或是在某事上酿成大错,才会导致别人对他如此嫌弃。仅仅只是“隐忍”或者“功力尽失”来解释,恐怕不合适。
脸谱就是丑恶、嫌弃、功利的小人脸,关键词就是“势力”“嫌恶”“短视”等等……这种更适合市侩的定位,出现在百亿订单的大家族中,恐怕不合适。还带来新的问题。
2、对读者群体的漠视、轻视和想当然。
网文读者大部分都是文学素养不高的群体,短平快的情绪刺激、紧凑的情节起伏,更适合消遣,而非“揣摩”“领会”“享受”“细品”。有错吗?没错。
但错在,对读者群体的“关键词化”,每个人在街上走,带着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喜怒哀乐。他们本身也有苦衷、哀乐、幸福、理想,他们可能是远离家乡的打工者,在遥远的异乡没日没夜地工作;可能是上完一天班的社畜,早就不想干了,但为了家庭和生存,还是得咬牙坚持;可能是满腔热血刚刚成年的面孔,对未来的迷茫、恐惧、期望,可能没谈过恋爱,也可能刚刚分手。
对他们,难道只用一个“文学素养不高”就能代表吗?他们的喜怒哀乐,需求欲望,憧憬迷茫,“文学素养不高”就能代表吗?
他们是不懂那些流派、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但是你和他们说思乡,他们懂啊;你和他们说家庭的烦恼,父母的期望与束缚,他们懂啊;你和他们说未来的美好生活,他们也有自己的憧憬……能说的太多了。
我在某个四川的火锅店里,看到一个清秀的小哥,声音奇大但又面无表情地用四川话喊“欢迎回家吃饭。”(我后来问他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写生活中的麻木、无奈,他能不懂吗?
这些作者、编辑、甚至某些自诩清高的读者群体,又怎么能用一个“素养不高”来定义他们呢?
只写复仇、装逼打脸、扮猪吃虎、奇遇、升级,这当然是人想看的。但还远远不够不是吗?而且,这么多年写下来,套路已经看得疲累了。没有对人物的深挖,对背景设定的考究,光靠套路已经很难出头了。多了这些,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难道不会偏激化片面化吗?
当然,网文说,我只是娱乐,别当真。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市场、盈利那么大的一个版块,一点社会责任都不负,真的能说过去吗?(网文中还是有好作品的,我只是暂且先谈缺点,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好作品与卖钱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好作品与劣作,后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