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外国小说经常会觉得没有内味?
为什么读外国小说经常会觉得没有内味?
我以为,翻译是最大的问题。
读翻译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读译者的二次创作,原文肆意流淌的气和势,都在语言的转换中流失了。
换个角度,你想想李白的诗怎么能翻译成英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很难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但至少,在太白诗里喷涌而出的豪气,不可能再一次在别的语言里复现。
换言之,一首诗,一篇文,一部小说,在作者选择用什么语言书写它时,它也选择了这种语言。此后任何翻译转换,任何投机取巧的类比、替代,都是徒劳。
离开原语言的文学作品,犹如一片浮满水雾的镜子,你能看到的,实际上是原作的轮廓,加上译者费尽心力的缝缝补补。
-
其次是无所不在的文化。
读一篇中国小说,你会在里面看到各种从小耳睹目染的事物,这对生长于中国的你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是灾难。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但他不是老太爷,更不是员外郎,他是京城刑部大堂里的首席刽子手,是大清朝的第一快刀、砍人头的高手,是精通历代酷刑、并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专家。他在刑部当差四十年,砍下的人头,用他自己的话说,比高密县一年出产的西瓜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