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皇七子(2)
计每日供应粳米、碎粳米、碎红米、黄老米、碎黄老米、小米、凉谷米各7合5勺、芝麻4合、鸡蛋20个,直到小满月为止。这些粮物,对产期的妇女温补身体,养血益气,调整产后身体状态,很有益处。而对于月子里的阿哥公主,则每日供应六安茶叶2两,天池茶叶1斤,豆面1升,细草纸50张,粗草纸100张。
两个孩子的“洗三礼”自然也是隆重不已。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传承着新生儿出世后第3天的“洗三”的礼俗:“三日洗儿,谓之洗三。”在宫中,皇子/女降生后,内务府官员要立即向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员禀奏,并将皇子/女生辰“命帖”交付钦天监。钦天监选择吉时,3天后行洗浴礼。洗浴前,宫人们要先将用槐叶、艾草煮过的水倒入浴盆中,然后将皇帝及王公贵族们赐赠的贺礼金银钱物、花生、鸡蛋、枣、栗子等,投入水中,谓之“添盆”。然后由新生儿的姥姥,或年长德高的女性为婴儿洗身。洗时,姥姥要一边用手搅水,一边念诵祝福话语,叫作“搅盆”。清代北京一带的满族人,“洗三”结束后,有姥姥要用葱白在婴儿身上轻轻地打三下,边打边念诵“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邪魔”等祝词。
给婴儿轻轻洗完澡后,要用喜蛋在婴儿额角处轻轻摩擦几下,据说可避免今后生疮;再用金银饰品擦拭几下,据说可护佑婴儿不受妖魔精怪的惊吓。洗后,用称给婴儿称体重,俗称“上称”。称时,要将皇上的一只鞋、一块碎缸片、一根肉骨一起放在称上,与婴儿合称。寓意婴儿长大后有刚(缸)骨,能继承父志。有的地方还要用红带将婴儿双手系上,象征孩子将来沉稳安静,不会胡作非为。有的地方则焚烧太均纸,拜谢太均娘娘送子的恩典。
婴儿出生后,为保佑其健康成长,避免病魔纠缠,家人要向邻里讨要零碎布帛。拿回家后,裁剪缝制成衣,名曰“百家衣”,给婴儿穿戴。
很多地方流行给新生儿佩挂“百家锁”的风俗,据说这样可将婴孩的灵魂锁住,免得被鬼怪蹑走。保佑新生儿吉祥如意、健康成长。在今天江西一带,婴儿出生后,家人要用红纸包7粒白米、7叶红茶,分给亲友。亲友可回赠十文或百文铜钱。新生儿的家人要用这些铜钱去买一个正面刻着“百家宝锁”,反面刻着“长命富贵”等吉祥字样的银锁,挂在婴孩的脖子上,据说可防病避灾。
而出现的给新生儿“寄名”的养育风俗。所谓“寄名”,就是新生儿的父母家人因担心孩子会夭殇、疾病,所以“ 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将孩子“寄名”给神佛、僧道,充为弟子(不剃发出家),以求长命平安。行“寄名”礼时,父母要抱着婴儿到庙里烧香。先用红布做成一个袋子,将小儿的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写在纸上,装在袋中,然后悬挂在神橱上,俗称“过寄袋”。接着,僧人或道士代表神佛,为小儿取名,并将道髻、道衣、符录及刻着“金玉满堂”、“长命百岁”等吉祥话语的银项圈、长命锁等赐给小儿。自此,小儿要称呼此僧人或道士为“寄爷”。寄名后三年内,每逢年底,庙观要准备饭菜送给小儿家,小儿的父母家人也要施舍给僧道一些钱财。小儿长大成婚后,才能将“过寄袋”从庙观中取回来,谓之“拔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