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可孟子却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2)
尾生抱柱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自己的女神约定好在傍晚桥梁处约会,可是到了时间,尾生的女神却没来,于是尾生就一直等,可是随着时间,水慢慢涨了上来(古代潮汐真可怕),水渐渐没过尾生脚,尾生不走;没过大腿,尾生不走,为了防止被冲走,尾生还紧紧的抱柱桥梁柱,水没过胸膛,尾生还是不走,慢慢水没过了他的头,尾生抱着桥梁柱被淹死了。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有些疑惑,这两个故事都是讲诚信的,和孔子与孟子观点不同有什么关系啊,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言必信,行必果”只是断章取义,孔子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的原本是孔子教育子路,“说的话一定实现,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样固执浅薄的是小人不是君子。”为的是教育子路不要固执死板,诚信固然重要,但是要视情况而定。而孟子的原话则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孟子说,“大人物,说出去的话不一定要实现,做的事不一定要有结果,只要坚守住心中的道义。”这句话的意思也是说不要死板,要在正义与道义的前提下灵活应变。
如故事中的尾生,就是不懂得变化,只知道一味地死守,明知女神已经不可能再来,或者换一个地方等待也可以,可是他却不知变通,这就是小人,反观季札,他已经想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是出使别国不佩剑是失礼,丢了国家的面子,于是他推迟了绝对,等回城的时候,虽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但是他还是坚持心中的道义,把件挂在国君墓旁,这是君子。
其实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很灵活的,并不是死板的,生硬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大家成为一个善变的人,灵活的前提是一定要在正义与道义的大前提下,学会去变通。儒家文化传承千年,字字珠玑,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一些观点我们可能不是十分理解,但是我个人是十分反对断章取义的去曲解先贤的,只有了解之后提出的才是观点,断章取义是抬杠与诬陷。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赞支持,有不同看法的小伙伴本人也非常希望可以一起沟通一起进步。
新人出道,大家多多支持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