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雅”作品(2)
《洛丽塔》中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是多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案例。不只男主,洛丽成长时的心态,在被欺骗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是多好的儿女教育材料。
至于为什么读不出作者本意,我大致能想出两个原因。其一,读者心思本不纯正,看到此书如看到自己,被人揭了底,破口大骂。其二,受过这类型的创伤,或是自己,或是周围人。看到相关题材,身体阵痛,情不自禁批驳。时代的话,在五十年前,人们心里只有几个样板戏,作品受到批驳不奇怪,但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不应该再有这样的情况了。阴谋论一些,探到经济财产方面。当事人的软肋被戳中,但虚饰的道德模样,或感情纽带,是维护其经济利益的关键链条。为保护财产,只好充正人君子。这浮想够连篇了,除此,再想不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善恶像大树的根须,越生长越细密缠绕,也越需要人们花精力去学习如何分辨。有精细剖析人性的文学,对我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人们只认“科学”。
事物的两面性,善与恶。人群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因为事物被贴上明晃晃的标签——“善良”“好”“正确”,而认同,那太悲哀了。
总之,你愿意读直糙的作品,是你的自由,但不要去要求其他作品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