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冒赈案(一)——意料之外的调动(2)
原来,王亶望任浙江布政使时,政绩十分出色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甘肃省当时是清朝出了名的穷省,乾隆决定调一名出色的官员到甘肃任职。
接下来这个极不情愿任职的王亶望又是怎么操作贪污的呢,他是如何将甘肃省的业绩做的如此完美的呢?
大清朝有惯例,百姓可以通过捐钱粮换取监生的资格来考取功名。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人想当官的虚荣心,同时呢也可以让国家扩大粮食来源,后来乾隆皇帝绝对长久下去不妥,一大批没能力的人在地方为官,长久下去朕的江山就有危险了啊。
不行,这事不能干了,乾隆就叫停了这项活动,对于苏杭这种地方来说无所谓,不差这点钱粮,但是对甘肃这种穷乡僻壤那就是灭顶之灾啊。
于是陕甘总督勒尔谨上书乾隆请求开恩,恢复甘肃地区的捐监政策。乾隆考虑之后恢复捐监,不过只可以捐粮不可捐银。
王亶望是怎么操作的呢,王亶望上任后,与总督勒尔谨议定,以内地仓库储粮未满为名,命诸州县收捐;不久,又令士民改捐“折色”,即一律收银两,赚了个盆满钵满。接着,又虚报当年旱灾,谎称以粟治赈,而私留捐银,自总督以下各级官员皆分银两,王亶望得最多。
以至于当时的甘肃流行一句话,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意思就是给1000两,王大人跟你见一面,2000两留你吃个饭,3000两基本就可以办事了(贪的也挺狠的其实)。
王亶望实际上没有为地方财政添加任何多余收入
在实施此办法实行半年后,王亶望疏报收捐一万九千名,捐豆麦八十二万石。朝廷对上报数字有怀疑,谓:“甘肃民贫地瘠,怎会有二万人捐监?怎会有如此多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