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
殿门打开了,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明亮的大堂,让沉浸在四周晦暗的长明灯下的大殿,明亮了许多。只见门口并排进入了一高瘦和一壮实两人,高瘦的神采奕奕,斗志昂扬,壮实的敦厚朴实,一丝不苟。
微臣叩见皇上,两人异口同声说到,并双双跪下。
老师请起,齐侍郎免礼。说罢,朱允炆走了下来,扶起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
赐座,进茶,朱允炆接着说,你们可算/来了,朕今日心绪不宁,正愁没个人给出出主意。
哈哈,黄子澄扶须大笑,臣早已料定,皇上今夜必是寝食难安,所以,退了朝回家一趟,换了衣服,就拉着齐侍郎进宫了。皇上怕是还没有用膳吧?不急不急,皇上请先进膳,有微臣在,万事无忧。
哎,老师,您是不知道朕的难处,朕哪有心思进膳啊。朱允炆焦愁的喃喃自语。
皇上的心头大患,老臣怎能不知,不过是,东北角的往事,皇上不必焦虑。老臣已与齐侍郎,方老师商定一计,必能为皇上排忧解难。
是啊,皇上,臣等为今日之计,已谋划许久,定能助皇上成景,武之功。站在一旁许久的齐泰接道。
朱允炆看着东北角的门槛,回想起自己刚被立为皇太孙时,有一年举行祭祀大典,叔叔们望着自己凶狠的目光,犹如恶虎扑食一般,尤其是燕王,恨不得生吞活剥了自己,吓得自己躲在东北角的门槛上独自嗟叹,而来寻自己的黄子澄过来就说了一句,以全国敌一隅,焉能不胜?从那时起,这位年轻的翰林便成为了自己的股肱之臣。
那好,朕便用边听老师的安邦定国之计。如释重负的朱允炆,走过去端起了已经发凉的小米粥,吃了起来。
臣之计共有三策,第一,以礼教化天下,使各位臣工,收心为陛下所用,不再外附藩王。其次,减税养民,使百姓沐浴皇恩,遵陛下为天下正主。最后,削藩富民,收各藩王福禄,减轻百姓负担。黄子澄洋洋洒洒的说着。
这第一,第二策倒是容易,只是这第三策该如何是好?建文帝又凑紧了眉头。
臣以为当从易至难,先行敲山震虎之效,威慑藩王,再以为渊驱鱼之计,一网打尽。宜先周王。黄子澄自信满满的说到。
周王?朱允炆疑惑的问
对的,陛下,周王多行不法,天下皆知,削之有名,合乎礼法,且为燕王母弟,削之去其羽翼。臣与齐侍郎,方老师皆是此意。
臣附议。默默站着的齐泰说到。但他的头却低了下来,其实他并不同意黄子澄的削藩之策,还跟黄子澄在方孝孺的学堂大吵了一架。他作为兵部侍郎,制备边患,对各地的军事情况了若指掌,在他看来,削藩,应从燕王起,再是辽王和晋王,方能避免七国之乱,且兵贵速不贵久,先削周王,势必给予其他藩王更多的准备时间,寻找出应对之法。
这两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傍晚,也没分出胜负,谁对无法说服对方,吵累了的两人,如同生死之敌一般,坐在桌子两边,互相不看对方,一直端坐在中间的方孝孺,端齐砌好的茶,给两边各掺了一杯,然后,慢慢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