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后记 解说)
为何有这部作品,是因为没想到前作《你的名字》的热度竟然有那么高……说“没想到竟然有这么高”是不是有点厚脸皮的感觉?不过是真的超乎我的预料。《你的名字》公映半年多期间,还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收到各式各样的意见。在家吃饭的时候,电视上的所谓名人会评论电影(感觉都是批评的),在居酒屋喝酒的时候也能听到别人的评论(又是批评的),又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竟然也能听到电影的名字(果然还是批评的)。SNS上的意见也是很多,当然好评的人很多,但给大大差评一通生气怒骂的人也不少。对我而言,我花了半年时间想弄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生气。这半年,也是在写《天气之子》企划书的时期。
虽然从中我没得到什么简单易懂的答案,但我自身有了个觉悟。那就是“电影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我现在重新认识到,电影(或是众多娱乐媒介)没必要正确化和规模化,反而应将教科书上没写的给写出来,比如说应该把被人所知就不禁皱眉的秘密愿望给说出来。我要用和教科书、政治家、评论家不同的语言述说故事。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标准描述故事。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就算之后被人批判,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能做的,就是将我生存的实感写成故事而已。虽然这觉悟有些姗姗来迟,但《天气之子》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写成的。
实话说,这样定好想法写故事是非常愉快的,就像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
我完全不考虑“老少咸宜的暑期档电影”这些事情,做脚本时也不畏畏缩缩,过多揣摩。就像不顾电量有多少只管用到没电,就像主人公一把拍我背一样任凭他们展开故事。花了10个月将之做成电影分镜,然后用4个月写成这本小说。然后花了一年半来完成电影。
要说小说和电影的不同,那得说两者基本是一样的。不过经常有小说里写了而电影里没有的描写。这并非电影无法将之表现(我做电影时是保持电影的原汁原味),也不是小说的特别福利,而是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媒介。
比如电影的台词是越短越好(我如此认为)。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文本,还要考虑画面表现,颜色和声音的感情,节奏,而且还有效果音和音乐等因素。只有作为“核”的东西简单,其他“装饰”的效果才能表现出来。不过小说就没那么多要素了。故事是电影的内容,而画面和声音则是表现内容的工具。而换成小说,文字既是内容也是表现的内容工具。所以把故事变成文章称不上小说(这是脚本)。小说是故事和表现合为一体的媒介。所以即便是同样人物的同样台词,电影和小说的安排也是会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