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
“师父,树叶为什么要落呢?”小和尚抱着一人高的大扫帚,有些吃力的堆积着庭院中的落叶。
房檐下的老和尚默念着佛经,听到弟子的提问,他先是顿了片刻,然后双手合十,面露微笑,“阿弥陀佛。”
一阵秋风拂过,翻舞起片片枯黄,略显破旧的伽蓝寺中,只剩下小和尚低声抱怨的耳语和“哗哗”的扫动声。
晨光微熹,伽蓝寺庭。
扫地,劈柴,烧水,再用木桶将水倒入深深的大陶缸中。
慧远在念完一百遍明心经后,再一次托着腮帮子,坐在蒲团上忘着天空不时飞过的鸿雁发呆。师傅一早就到山下化缘去了,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以往时节,慧远还得以到山间走走,只是入秋以后,天气便愈发清冷,导致他越来越不愿出门了。与幽寂的山林相比,只有俩人的伽蓝寺,至少还有些温度。
若等的无聊之时,慧远便会跑到老和尚的舍中,将一卷卷泛黄的佛经抱回去一一默读几遍。虽说这些经文在两年前就已被他牢记于心,但老和尚曾喻诫过他,说记住只是入门阶段,唯有理解经文本义才算真正的明理。只不过这所谓的经文本义,师傅却不曾告诉他一星半点,这着实让他有些郁闷。
念着念着,暖日游当空,听到院中不同于往日的脚步声,慧远放下经文,有些好奇的起身寻了过去。
至庭中,只见老和尚背着行囊,右手牵一七岁左右的孩童。见到慧远,便将孩童拉至身前,“慧远,这是你的师弟,叫慧实。”小孩子有点怕生,但还是低声道了句“你好。”
慧远友好地朝师弟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然后抬头问道:“师父?”他虽未尽言,但老和尚却已心知。“近日山下又战火四起,这孩子...已成了孤儿。”慧远伸手接过行囊的同时,也顺势接过了话茬,“所以您就发善心给带了回来。”“我佛慈悲。”老和尚立掌于胸前。
“师父,”慧远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伤害呢?”“欲念未除,六根不净。”“可经书上不是说人生来就七情六欲吗?”对此,老和尚笑着摇了摇头,“阿弥陀佛。”看到师父又是这般模样,慧远便头也不回地扛着行囊向大殿走去。因为这意味着,师父又不想回答他了。
日子继续一天天的过去,对于这个新来的师弟,慧远在经历一开始的不适应后,也渐渐的习惯了。也许是因为世间的变故,慧实表现得很是安静,该劈柴时劈柴,该念经时念经,空闲的时候便静静坐在一旁,听整天胡思乱想的慧远唠唠叨叨着心中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只是那不时嗯嗯二声的态度让慧远表示很受伤。
不过,伽蓝寺至少有了一些生气。
只是,终究不适合他用来度过这一生。
慧远望着窗外的天空,耳朵里回荡着师弟朗朗的诵经声,双目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
老和尚看了他一眼,又再度闭上了眼睛。
七年后,伽蓝寺前。
慧远面向师傅和慧实,立掌告别。
七年的光阴,成熟了他的面庞,却不曾减去他心中的疑惑。七年来,他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也想了许多。他的心,终究无法安顿在这小小的一方寺院。这件事,他知道,师父,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