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比诗歌更寒冷——孟郊(3)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题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可以推断,这是作者担任溧阳县尉之后,迎接母亲时写的诗。诗歌的前一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母亲为临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画面。三四句似乎是诗人将镜头推近,让我们看到慈爱的母亲那双已经饱经风霜的手如何飞针走线,缝下密密的针脚,缝入对孩子的关爱和牵挂。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说:
第三、四句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但是施蛰存先生却认为此诗是孟郊任溧阳县尉时迎接母亲而作是不可靠的,因为“诗意分明是儿子出门旅游,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唐诗百话》)其实施先生可能对此诗理解过于机械了,诗歌并不一定是对正在发生的现实的描述,也可能是对逝去过往的追怀。当诗人终于当官了,于是迎母亲来同住,此时的诗人百感交集,想起多年来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牵挂,想起自己多次落第后对母亲的愧疚,往事慢慢浮上心头,此时此刻,还有哪个镜头能像母亲为自己缝衣的镜头一样,深深地烙在诗人的脑海里,久久无法挥去呢?也正由于这个镜头久久以来一直萦绕在诗人脑中无法抹去,于是,一千多年来,它也萦绕在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的脑海里,诗人的母亲,成了普天下每一位母亲的代表。而孟郊,则成为每一个对母亲的爱心怀感激的子女的代言人,而这首《游子吟》,也就成了所有中国人一提起“母亲”这个词,就会想起的第一首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