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生活素材说(2)
比上述更高一层境界是“将生活素材写成纪实文学或者鸡汤文学”,可能很多人会很不高兴:纪实文学怎么能和鸡汤文相比呢?当然这里讨论的不是两者内容,而是利用生活素材形式的类似处。纪实文学,是一种根据自身经历或是自己所见所闻所写的文学,其中多记述的是客观事实,夹杂少部分个人色彩,与写个微博抱怨不同的是,这种形式需要将事实归纳排序的逻辑思维和一定文学功底,之所以把纪实文学归到这一类,是因为很少有纪实文学能够造成大的影响,关于历史重要事件的纪实文学的确多用于历史考据,但是个人恩怨的纪实文学的确少有登上大雅之堂,另外纪实文学的内容就限制作者对于事件背后的个人看法与思考(我眼中的纪实文学是这样的,其实现在很多人看的纪实文学,我认为可以算是散文)。鸡汤文学我分成两类,一是励志类,靠成功人士的一些个人经验和历史名人事例写出的文章,这种“满分作文”的确有一定影响,但时代并不需要过多这种文章支撑;
另一种是生活鸡汤,常用一个虚构的人名作为主角讲一个关于生活的或悲情,或平淡的故事,这类故事的缺点是“矫情”:那些故事主人公可能并不存在,连这种事情可能也没有发生过,而且无论讲什么故事,最后都有一个劝解人们好好生活,不要愤怒的“主旋律”,这种文学的确抓住了很多青少年和年轻白领的心,也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价值,但生活经历稍多的人就会对书中记载的东西一笑了之。
我所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利用生活素材勾画时代与人性”,达到这一点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学:用难听的话说文学就是在对现实的不满和矛盾中生成的模糊产物,但与上述不同的是,“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作者收集大量生活素材,经过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后生成的产物,其中又以小说最贴近民众,优秀的小说必定是以一个生动形象反应一段时期,一段历史甚至人类的创作。就如可能从没有一个叫“阿Q”的人参加过革命,也没有任何一个祥云嫂丢了孩子,但人们一看到阿Q和祥云嫂就能知道那是“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众的大面貌,而且我们也确实有那些人物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能将这两个人物塑造得那么生动有代表性,必定是收集了很多相关生活素材,将那个时代民众的思想行为观察得透彻。又如可能没有一对情侣死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也没有人因为停礼拜堂的钟声被警察抓,但欧.亨利的作品就是那么逼真而讽刺,因为他一生从事了各式各样的工作,从那些与他共事的人身上看出了资本社会存在的弊端和底层人民依旧存在的朴实美好,所以他笔下的故事奇妙但不荒诞,在笑中带着泪。
以上两位作者只是一个例子,反应时代,反应人性的不只有书籍,电影,戏剧,绘画........但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在所有存在过的人类中又确实属于凤毛麟角。
这篇文章特别不严谨,如果阅历良多,对此有长期研究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请不要笑话我的浅薄无知。假若有读者觉得我写的有点道理,我也想说:利用生活素材只是人类能力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代表人本身的高低贵贱。或许你处在低的境界想要往上爬,但也要记住:改变的前提是,你所收集的生活素材是真实,不夹杂过多杂质的“现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