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架空】东宁(3)番外:东宁国歌的来历

2023-04-27架空世界架空世界观 来源:百合文库

随着东宁国步入近代,东宁国没有国旗、国歌这两件彰显国家威仪的东西,自觉十分难堪,因此开始积极制定这两样东西。
故事还要追溯到宣祖显皇帝靖光六年的夏天(1859)。那是宣祖登基第二年,宣祖为了感谢英国的“再造旧邦之恩”派出了数十人的使团访问英国,然而当使节们抵达英国,一曲《天佑女王》奏毕后,东宁国这方居然无乐可奏,无旗可升,情况一时十分尴尬,只能默默进场。回国后,正使文渊执事(相当于翰林学士知制诰一类的官职)安承光将此事上奏给宣祖,宣祖也觉得颇损国格,因此国旗、国歌渐渐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旗的制定过程很快,不到一年就完成,并且沿用至今(今天姑且不讨论这个话题),但是国歌的背后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最早的版本是靖光七年(1860)拟订的《东宁国乐》,采用东宁国宫廷逢大型庆典时才使用的雅乐,只是谱上新词而已,歌词如下:
日出光耀区夏
海东神邦更化
物阜民康和恰此国歌明显是为了仓促应付皇帝诏命而临时作的,但由于此后一二十年间东宁国外交活动并不多,这一国歌居然一直在沿用。直到文帝光安二十年(1886),文帝决定修改国歌,要求必须体现海东独特文化,同时还要有典可依,为了这件事文帝特地在翰林院下组建了一个办事衙门—国歌局来专门负责此事。
于是这些饱读诗书的宿儒们参阅了《前海东史》、《后瀛洲书》、《中海东史》、《岭东平安史》等等若干史书,同时还要参阅各种文集,终于找到这样一篇文章:《天庆元年增补承兴楼记》,从名字可以看出写于前海东国神宗天庆元年(1236),作者是时任起居舍人的沈行。原文如下:
崇正四十年十二月,海东府重修承兴楼成,广增其制。次月新年,元日午时,上幸内城明化门,登承兴楼,百官侍焉,共览海东之盛景。于时,一元复始,万物勃兴,淡云缀于湛青之天,和风拂于翠绿之林。飞檐斗拱,城墟明灭,极目视下,五色交辉。此诚太平之吉兆也。繇是上与百官臣工俱宴饮于承兴楼,以庆当朝之盛世。
饮酒乐甚,不觉已夕阳在山。诸臣请归,上曰:“今日但酣饮,叙君臣之乐,不必拘礼。”觥筹之声自是复起。待上不胜酒力时,已寅时初。步出,但见太清熠熠,凡泰阶各星、北辰、启明等皆烨然,唯新月遁入云端,不见其踪。上曰:“此真祥瑞也!孰能歌以纪之?”
上言方毕,而殿前黄门侍郎刘公宝直再拜,叩阑干而歌曰:
泰阶重现兮民安阜,景星拱极兮呈瑞福。
云纷纷兮山川穆穆,灯明灭兮城郭永固。
启明光曜兮澄太清,紫宸烨烨兮国永定。
海晏无浪兮尽宁静,河缓无湍兮咸安平。
云霞灿灿兮天垂恩泽,兆万斯民兮沐圣德。
四海永绥兮万邦和,盛世咸庆兮人皆乐。
皇统建极兮万载不移,诚神明之眷意!
据史料记载,神宗皇帝当时听完此歌后,决定立一座碑在新筑成的承兴楼前,把这首歌刻在上面,永远纪念盛世的太平气象。这篇记文随即被刻在了碑的后面,以铭记此事。可惜的是,此碑在靖国延祚十二年(1272)蒙古第三次入侵海东时被碎为两截,被投入海中,虽然有人秘密保存了拓本,但拓本又在延光四年(1697)清兵入侵时因战乱焚毁,只存留下这一篇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