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浩翔╳贺峻霖』假性疏离者
严浩翔╳贺峻霖
(以下来自一位姐妹的分享,大家可以有选择性的阅读,正文在下面。)
你是“假性疏离者”吗?
就是很喜欢一个人,但在行动上,又总是和那个人保持距离,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导致在别人看来,自己很高冷,难以接近。
这种感觉很微妙,明明非常喜欢他,却总是躲避他的眼神。“那种痴迷的状态可能使很多人不能接受。所以我不敢轻易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痴迷的一面。但也因此,我常常只能一个人,可我又那么讨厌一个人的感觉。”
什么原因让假性疏离者如此纠结?
这种又远离有依恋的心理模式,再心理学上称之为“回避依恋型人格”。它包括两个方面,回避和依恋。
我们之所以会有既喜欢又远离的心理,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慢慢成形,所谓“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缩影”。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研究显示,如果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总是给予孩子关注和回应,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非常洒落,敢于追求爱,敢于表达爱,与伴侣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
如果父母总是离孩子很疏远,不给予孩子相应的关注,表现很冷漠,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就会形成“回避依恋型人格”。孩子会把这种疏离的情感深埋在潜意识当中,长大以后投射到伴侣身上。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主要表现为两种心理——恐惧及疏离。我们的社交模式实际上是儿时与父母之间相处模式的一种投影,所以儿时被父母冷漠的人,长大之后多半都会冷漠自己的爱人。
而恐惧心理是“疏离”的延伸。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从前的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你完全信任一个人,那么你的信任一定会被辜负。所以他们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孤独,表现出时而依恋时而回避的态度。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是痴迷的,但外在表现是冷漠的。他们对于情感关系有着极高的要求,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不管山崩地裂,对方都一心一意永不分离。当他们这种需求被满足时,会非常乐意表达自己的爱,也乐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他们在与人相处之前,铺设重重障碍,用来测试他人对自己的忠诚度。然而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通过他们的测试。他们的回避心理也在这一次次的测试失败逐渐加强。
他们的痛苦在于,既无法真的改变自己痴迷的本性;又难以停止假装疏离的行为,于是只能被迫地将自己置于这种情感和行为不一致的境地。如此一来,“故意装作疏离”逐渐演变成“不得不表现得疏离”,本来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却成为了阻碍自己靠近心中所愿的巨石。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内心实际上是脆弱、敏感的,担心自己受到伤害,所以表现出“不爱”的假象。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暗恋某个人的心理状态,明明很喜欢对方,却不敢表达出内心的欲望,因为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就算是表白了也很可能会被拒绝,害怕别人会辜负自己的付出。
(以下来自一位姐妹的分享,大家可以有选择性的阅读,正文在下面。)
你是“假性疏离者”吗?
就是很喜欢一个人,但在行动上,又总是和那个人保持距离,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导致在别人看来,自己很高冷,难以接近。
这种感觉很微妙,明明非常喜欢他,却总是躲避他的眼神。“那种痴迷的状态可能使很多人不能接受。所以我不敢轻易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痴迷的一面。但也因此,我常常只能一个人,可我又那么讨厌一个人的感觉。”
什么原因让假性疏离者如此纠结?
这种又远离有依恋的心理模式,再心理学上称之为“回避依恋型人格”。它包括两个方面,回避和依恋。
我们之所以会有既喜欢又远离的心理,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慢慢成形,所谓“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缩影”。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研究显示,如果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总是给予孩子关注和回应,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非常洒落,敢于追求爱,敢于表达爱,与伴侣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
如果父母总是离孩子很疏远,不给予孩子相应的关注,表现很冷漠,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就会形成“回避依恋型人格”。孩子会把这种疏离的情感深埋在潜意识当中,长大以后投射到伴侣身上。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主要表现为两种心理——恐惧及疏离。我们的社交模式实际上是儿时与父母之间相处模式的一种投影,所以儿时被父母冷漠的人,长大之后多半都会冷漠自己的爱人。
而恐惧心理是“疏离”的延伸。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从前的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你完全信任一个人,那么你的信任一定会被辜负。所以他们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孤独,表现出时而依恋时而回避的态度。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是痴迷的,但外在表现是冷漠的。他们对于情感关系有着极高的要求,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不管山崩地裂,对方都一心一意永不分离。当他们这种需求被满足时,会非常乐意表达自己的爱,也乐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他们在与人相处之前,铺设重重障碍,用来测试他人对自己的忠诚度。然而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通过他们的测试。他们的回避心理也在这一次次的测试失败逐渐加强。
他们的痛苦在于,既无法真的改变自己痴迷的本性;又难以停止假装疏离的行为,于是只能被迫地将自己置于这种情感和行为不一致的境地。如此一来,“故意装作疏离”逐渐演变成“不得不表现得疏离”,本来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却成为了阻碍自己靠近心中所愿的巨石。
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内心实际上是脆弱、敏感的,担心自己受到伤害,所以表现出“不爱”的假象。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暗恋某个人的心理状态,明明很喜欢对方,却不敢表达出内心的欲望,因为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就算是表白了也很可能会被拒绝,害怕别人会辜负自己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