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之前的周末(2)
托克维尔,这位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出生于那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大革命之后。虽然已经是两个世纪之前的“古人”,他的著作,即便是如今读来,同样振聋发聩。
平等,这个人类永恒追求着的状态,它如此受人青眯以至于其价值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证明。而在18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两个字更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从波旁到拿破仑,从王国到帝国,法兰西在这条道路上步履维艰。共和国的创立遭遇无数险阻,数次复辟将人民苦心经营的成功毁于一旦。弥漫着硝烟的西欧大陆上,有人率先产生了这样的思考。
平等,它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如那些文人笔下那般完美无瑕?为何对于平等和民主的追求,反而为专制打开了大门?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他的设想未免有些“保守”,担心平等的“平庸”代替不平等的“杰出”,担心传统崩溃后道德将何以延续。
然而,他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更非是所谓“贵族气质”在作怪,即使是今天,托克维尔所指出的情形依旧存在。
普遍式的民主下,公民权利反而丧失,在日本,主导着政坛的仍然是那些政客与财阀。而另一方面,多数人暴政又以另一种形式牵挂着人们的忧思。
20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巨大灾难,证明了这位法国哲人的睿智,而即使是被托克维尔热情赞颂的America,现今也渐渐失去了它以往的光辉,正如他昔日所预言的那般,“我最担心于美国的,并不在于它推行极端的民主,而在于它反对暴政的措施太少。”
“他去世时正如出生时一样,处在一个独裁权力如日中天的拿破仑治下。”
轻轻念出这句话,自己早已经记不得是从何处听来的了。
“如同是他人生的写照,托克维尔的思辨充满着焦灼,或许《双城记》中的开场白,用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
会意地点了点头,狄更斯那脍炙人口的佳句,日和可是倒背如流的。
“大概,焦灼无靠的灵魂的悲伤故事,并不只属于托克维尔一人吧。”
只是无意的感叹,还是另有所指?我更倾向于后者,毕竟,日和拥有毫无疑问的优秀洞察力,也许,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对于我那讳莫如深的过去,或多或少已被她猜出了些许端倪。
思索片刻,再次望向日和,却发现对方同样在看向我,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虽然可能帮不上什么忙,可毕竟是唯一的挚友,如果清隆愿意,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