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文好文 | Mockmockmock《别日何易》| 学者粉丝安利集(3)
(选自Lofter,2015年)
@七山墙:
对,国际主义。这就是我对《别日何易》最深挚的感同身受。深沉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的却是超越国界的博大想象。连带着那些琐碎平易的生活细节,也带上了温柔而超越的光芒。人物的心思并没有那么直线条地黑白分明,但他们如此坚定,没有纠缠和犹疑,甚至不需用言语表达。
《别日何易》的好处,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叶的中国,三十年代的欧洲,用一些侧面,都真实地展现在这里了。向来对那个年代的革命者心怀不可言说的敬意,那些青年怀着一腔热血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义无反顾地奔赴死地。而这两个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产儿。
对上世纪上中叶历史和八卦有所了解的话,很容易发现当年入过共产党的名人有多少,中国的,欧洲的,美国的。
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在战后,在去过梦想中的苏维埃,被现实打击之后,也纷纷退出了共产党。这并不稀奇。只有这种时候才能更加凸显这些聪慧的有阅历的年轻人认认真真做下的选择。所以这系列文里,如果石头城下的“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还是古典式的歌哭招魂,那么在列宁格勒明楼对“主义”的那一番情人告白似的剖白,便是最终以最浪漫的形式,和英特纳雄耐尔站在了一起。
(选自Lofter,2015年10月29日)
@idarklight:
塑造明楼和明诚最困难的两件事情是他们的关系和他们的意识形态。像明楼这样强大的人物,你很难不去追随他,奉他的话语为圭臬。然而如此明诚就不啻有用的机器人而已。Mockmockmock对这段关系的描述天衣无缝,明楼从来没有教明诚想些什么,只教会他如何思考。作为年长者,他指导明诚如何形成价值判断系统,但是把世界留给他自己探索和判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知己和灵魂伴侣,而不是让明楼成为师长或者父亲般的人物。
作者没有回避世界的黑暗,但是归根到底,她是一个和明楼、明诚一样的理想主义者。在我心中,她的写作包含了我对这两个人物的期许。在《别日何易》中,你看见了诗歌和艺术,光荣与美丽。你爱上了世界和它的人民,最终却眼看着它们被偏见与仇恨撕裂。但是当你从明楼和明诚的眼中注视着格尔尼卡的废墟,你不仅看到了苦难与绝望,还看到了一个亟待新生的世界。
(选自Wordpress,2016年3月9日,原文为英文,郑熙青译)
@Aster:
俄罗斯文化里有一种特殊的“圣愚”现象,那些疯疯癫癫的信徒,被认为是离神最近的人。而“知识”则使人追求自身物质的满足,将他们从人类的集体中剥离出来,是不幸的根源,有人认为这解释了俄罗斯民族身上重重的矛盾性二律背反特质。而我斗胆将范围扩充一下,这是所有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