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其主纣王却昏庸,他俩的选择正确吗?
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拼尽全力,互相进攻以争夺天下,几时我的一位朋友问我,武王伐纣,从西歧一直征战到朝歌,最终牧野战打败纣王而建立周王朝,是不是武王伐纣是造反呢?听到这句时我很诧异,大部分读者估计和我一样更多关注于帝辛横征暴敛,武王为民除暴而还天下太平。却没有关注到武王以臣伐君,是不是有违法度,可以称为大逆不道呢?说到这里就可以提出项羽和刘邦等豪杰并起,诛暴秦的行为是不是也算造反?
这就牵扯到我读历史的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正义?该如何评判前人的所为是否正确?
回到武王伐纣上来,当时纣王确实是无道暴君,彼时周文王在西歧封地内声望日高,势力逐渐壮大,纣王担心日后难以压制,于是便召文王入朝歌囚禁,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这段时间,纣王到底是想杀死文王还是杀杀锐气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召封地王就京都后囚禁的方法早就存在,当年夏桀就是这么对待商汤的。后来周臣献美女换回文王,之后其励精图治,死后武王继承遗志,伐纣后以封地周为国,称天子。
周武王伐纣确实是造反,但也是民心所向,纣王治理国家让百姓流离失所,民心所背,反观西岐人民生活远高京畿,所以大家都拥戴周,而蔑视商,时机成熟后,在大批跟随者和大量人民的拥护下,周武王讨伐纣王也是所谓"民心所向"。
那么当时有没有人"毅然"站出来反对武王伐纣,说他是逆臣贼子呢?
当然有,他们是历史上评价非常高的伯夷叔齐,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二人列传放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对二人为理想献身的崇敬,他们去投靠文王的时候恰巧遇到武王伐纣,于是二人指责武王以臣讨君是为不忠。后天下朝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我十分不解的是这二人明明就是愚忠,强调所谓忠臣不仕二君的做法,但却被后人敬佩和敬仰。可见古人对忠义二字的理解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话说回来,既然武王伐纣是造反,我们理所应当的可以认为刘邦项羽起兵诛秦也是在造反,因为当时虽然秦始皇已病逝,但秦二世依然坐稳江山,手下依旧有像章邯这样的强将。刘项起兵在陈胜之后,却各自有不同的起因,刘邦因放走邢徒,横竖一死响应陈胜,项羽因家族原因跟随叔父项梁造反,项羽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在秦国扩张中被王翦杀死,所以项羽对秦有如仇敌般的态度。刘项争锋,按照之前武王伐纣的观点来看,只需将秦诛灭,还百姓太平,让人民安定,就是最好的,这样看来刘项都有这种特点,刘邦底层出身,明白劳动人民的辛苦,项羽落破贵族,知道如何与地主阶级打交道,更好的管理社会。按照正常流程,应该是项羽为皇帝。但最终刘胜一筹,握天子玉玺。这时另一困扰我的问题是:到底谁建立的国家更好?或者说怎么样的社会才算美好?
这里我先点出一个今人看古人历史的问题,不要拿当今社会去套到古人社会上。这点尤其重要,我曾经看过很多所谓评论家评价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动用无产价级的力量所以最终导致失败。我对此嗤之以鼻,我认为看历史人物要将其带入到当时的大环境中去观摩,而不是拿当今思想去套用,举例来说:古人秦汉三国南北晋,不同朝代之间高层人员不同,但统一的都是封建专制,我认为在三国的条件下不可能萌生出强大资本主义,借用当今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没有大的冲击下,是不可能在根本上做出改变的,人也是如此,秦朝在魏文王的冲击下才尝试商鞅变法,郡县一用改变制度,一直两千年来也不会改变。更有专家大谈历史必然性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双方拼死而战,谁胜谁负不由我们一句必然性而决定,不能以历史必然性来套项羽势大而为皇帝,当年汉文帝当皇帝入建章也不是所谓唾手可得,几时刘襄快要占领关中,反而被内部人士算计错失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