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解析——人性之恶真的是无法战胜的吗?
《珊瑚岛》发表于1857年,是由英国作家巴兰坦创作的一本家喻户晓的儿童小说(《蝇王》的作家戈尔丁也是英国人),讲述的是拉尔夫、杰克、彼得金三个少年因为船只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岛上,描述他们如何团结友爱、抗强扶弱、智胜海盗、帮助土人。
和《鲁滨逊漂流记》差不多的荒岛文学,在这样的作品中,文明、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总会战胜野蛮、本能和图腾崇拜。
类似于“光明”战胜“黑暗”。
但戈尔丁却对这种故事嗤之以鼻,认为巴兰坦对于人性的设想太过于美好,于是写下《蝇王》阐明他对于人性的观点——
人类产生邪恶就像蜜蜂制造蜂蜜。
威廉·戈尔丁
(一)始
“蝇王”即为“苍蝇之王”,源自于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
简单来说,“蝇王”代指一切邪恶的根源。
故事讲述未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试图建立秩序,选了其中一个孩子当首领,点燃了求救烟火,搭建了过夜窝棚,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孩子们害怕岛上一种所谓的“野兽”,另一个孩子带领他们,通过打猎、狂欢来抵制恐惧。于是,孩子们分为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和讲究理智的民主派。
最终,专制派轻易战胜了民主派,而且为了追杀民主派的领袖,专制派放火烧了整个岛。
这是一本充满意象的小说,里面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具有象征意义。
先说民主派的领袖拉尔夫,他代表人类文明化自身的一种努力,他试图建立秩序,先是用海螺(权威象征)召集所有幸存的孩子们,然后生一堆火,并派人看守火堆,作为外界求救的信号,告诉大家要侦查好地形,搭建窝棚遮风避雨,制定发言的规矩,要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等等。
而另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却对打野猪吃肉入了迷,带领大家疯狂屠杀野猪,同时把脸上涂得花花绿绿(象征面具,使他们摆脱羞耻感和自我意识),祭拜猪头“蝇王”(死去的猪头插在木杆上,吸引很多苍蝇附身其上,被称为“蝇王”),带领大家狂欢。
蝇王最后拉尔夫几乎成为了孤家寡人,被杰克那一派的人追杀,代表民主派彻底被专制派打败。
当然拉尔夫也并非那么完美,权力给他带来了傲慢,他固然想要在岛上建立秩序,但也渴望获得权力以显示自己的荣耀,遇到危险也马上想牺牲自己的手下给“野兽”吃。
这里的“野兽”指的是对于未知的恐惧。
在夜里,孩子们听见黑暗中有一阵奇怪的声音传出,于是他们幻想在岛上的丛林中有一只恐怖的“野兽”出没。
其实那只是风刮动死去的飞行员身上的降落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