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摊煎饼的梦想(三)
大概半年前,我自己在学校做了一笔小生意。钱不多,三个月勉强挣够了4000元。
这时候,就有人来劝我去找“一份正当行业”。
“我现在能做到月入1500了,我希望我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
“你是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你没有资格谈薪资。你就该勤勤恳恳的工作,学习工作经验。”
“你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你没有工作经验你就没有谈薪酬的资格……”
我听的非常熟悉。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受,我有个表妹在学会计,刚考完会计证(已经取消了)和教师资格证,对我说:“我大学学了四年,没有碰过实际的账目。我根本没碰过专业的资格考试没有跑过税务局,我什么不知道怎么报税。”
你要是企业的老板的话,一般也不敢把自己的账目交给她。你会更倾向于招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会计。”
如果你招募技术工人的话,你更倾向于招募“有工作经验的工人。”
转了那么多宣讲会,对于我的感觉就是:有的企业就把大学生当做“接盘者”。
比如说:打印、接电话、日程安排、做PPT、三班倒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就喜欢招大学生。
用难听的话来说:“办不砸或者办砸了也无所谓的工作,就是刚毕业三年的大学生做的事情。”
而这个“三年”其实也非常的有讲究:就是三年,超过三年就算“有社会经验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三年内主流企业都认为是“什么都不懂的生瓜蛋子”。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门槛:刚毕业三年就算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强,他们都觉得你太过年轻难堪大任;而一旦熬过三年,就算是过一天敲一天种,他们都认为是“有工作经验”。
但是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我就觉得特别不爽,尤其是一位“超过三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和我摆资格”的时候。
我就和他讲“能力”,或者更切实际的说是我给他列出我有的筹码和我的条件
:“我有一份月收入1500的工作,如果你想要我参加你的企业,请给我高于这个数的工资
。”
然后很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他觉得我没有资格和他谈条件。”
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一样的,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男的、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前30%的大学生是完全一样的。”
看谁顺眼就是谁。
写着一篇文章拖的时间非常非常久,而且中间还夹杂了一篇很短的文章(二),但是如果我不说的话,永远不会有人会把我这句话当做一篇文章的核心论点:(这也是我为什么写文章那么有想法但是高中的时候没有作文分的理由)
我去过的宣讲会,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把一张登记表放在座子上,里面填上几行字:
姓名、性别、学历、专业。
男的、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前30%的大学生是完全一样的。
看看茫茫多的校招,其实特别有意思:标准是非常稳定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