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卷
这是我自不量力看的一本书,刚开始只看了前面的白话文简介,然后匆匆扫了一眼后面的内容,感觉不是很难,就拿回去看了,这本书相当厚,我是搁了一整个学期,不知道续借了多少次才看完的,七百多页的文言文,每天只能看一点,恕我直言,高中文言水平真的不够用,很多地方都理解不了,有生词,有句式还有对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常识的不了解。
里面大多是给皇上的奏折还有皇上的批示(大多数时候只有几个字,"已阅"),里面还有他的许多书信,诗文,年谱,后记全。我读的时候时前后跳着看的,因为书信和奏折都很多,所以我读完对应年月事件的奏折后又跳到后面去看对应的书信,这样也不至于看的太割裂,中间联系也还是很大的,我感觉结合起来看比较好。全篇七十多万字,不过据作者所言,是从原左公全集五百多万字里面精简出来的,以节约普通读者的时间,但我感觉对外行而言还是稍微有点多了。
喜欢古风文章和敬仰左公的可以看一看。我感觉是没法做什么总结的,只能摘录一些我个人有见解(其实也没什么见解)和喜欢的地方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我会慢慢地把原文贴出来,我不是按顺序读的,是书信,札记,诗文跳着看的,贴出的顺序可能也不是按原书顺序,以下是其一,一篇悼文,感触颇深,少年之死。
原文和图片
张叔容墓碣
叔容名起毅,湘潭张氏。父声玠,字玉夫,先余一年举于乡,同试礼部,同放归,相得甚欢,复同婿于湘潭辰山周氏。玉夫之配茹馨夫人,余妻弟也。余与玉夫时皆贫甚,同居周氏桂在堂西,两宅中隔一院,两人旅食于外,每腊归,辄设茗酒相温,出箧中文字共评之,或道时务所宜为者,谐谑间作,嬉酣跌宕,兴甚豪渐。顾玉夫所生三儿,已参差绕坐矣。叔容于兄弟次三,朗慧可爱。余时未举子,尝抱叔容戏语,玉夫:“盍以此乞我?"辄相顾而笑。后数年,玉夫谒选,以知县发直隶权元氏县事,茹馨夫人挈所生三儿及前室子起新赴之。余前已移家湘阴,治田柳庄,两家相距数千里,音问遂疏。道光二十七年玉夫病卒保定叔容同,母兄文保、弟癸保未二十日相继而殇,茹馨夫人扶其丧并棺载二子归辰山。余吊之长沙舟中,哀之甚。见叔容甫九岁,已能读书,又颇用为慰。
咸丰二年,广西金田贼窜湖南,攻长沙,茹馨夫人携叔容及其兄起新避寇来柳庄。余方徙居湘东白水洞,诛茅筑屋,为自保计。亲党多从避乱,叔容兄弟与焉。居未定,当事礼余入长沙守城,嗣赴武昌,回长沙,皆居戎幕治兵事。虑诸儿遭乱失学延师课之。叔容尝与儿子孝威、孝宽读书山中。既徙居长沙,叔容兄弟亦同来,岁一归宁其亲而已。起新旋附具学籍叔容试辄,黜余索所作文字观之又未尝不佳也。八年叔容辞我去,余强其留不可得,心常念之。一日遇辰山急足,报我叔容溺死矣,伤哉!
叔容内敏外朴,寡言笑锐志为有用之学。童年从母读书,即知古人必可学。言动如礼,无子弟之过。居山中五年,日课毕,尽发余家藏书观之有所得辄一一剖记,夜分不寐,所然膏烛倍他人。尝以巨木箧自随,启闭甚密,殁后起新发之,所抄经史及己意论列者为文数十万,均甫有端绪。近更留意方舆之学与时务所宜先者,规画甚大,深自韬匿,不以示人,人亦莫能窥其涯际,闻时事艰危辄闷损累日。闲寄诸歌诗以见志,多可诵者。尝自以《易》推其命,谓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当大凶。恐母知之,书而扁诸饒。果以是年月日堕园池死。死时夜黑,池水尽沸,园中若鸣鸣有声。墙外人知有异排门人视,不敢近。比舅家兄弟毕集举火照之则叔容半身立池中,面微俯,手握书一卷 。胸头气犹温,百方救之,竟不复活矣。
里面大多是给皇上的奏折还有皇上的批示(大多数时候只有几个字,"已阅"),里面还有他的许多书信,诗文,年谱,后记全。我读的时候时前后跳着看的,因为书信和奏折都很多,所以我读完对应年月事件的奏折后又跳到后面去看对应的书信,这样也不至于看的太割裂,中间联系也还是很大的,我感觉结合起来看比较好。全篇七十多万字,不过据作者所言,是从原左公全集五百多万字里面精简出来的,以节约普通读者的时间,但我感觉对外行而言还是稍微有点多了。
喜欢古风文章和敬仰左公的可以看一看。我感觉是没法做什么总结的,只能摘录一些我个人有见解(其实也没什么见解)和喜欢的地方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我会慢慢地把原文贴出来,我不是按顺序读的,是书信,札记,诗文跳着看的,贴出的顺序可能也不是按原书顺序,以下是其一,一篇悼文,感触颇深,少年之死。
原文和图片
张叔容墓碣
叔容名起毅,湘潭张氏。父声玠,字玉夫,先余一年举于乡,同试礼部,同放归,相得甚欢,复同婿于湘潭辰山周氏。玉夫之配茹馨夫人,余妻弟也。余与玉夫时皆贫甚,同居周氏桂在堂西,两宅中隔一院,两人旅食于外,每腊归,辄设茗酒相温,出箧中文字共评之,或道时务所宜为者,谐谑间作,嬉酣跌宕,兴甚豪渐。顾玉夫所生三儿,已参差绕坐矣。叔容于兄弟次三,朗慧可爱。余时未举子,尝抱叔容戏语,玉夫:“盍以此乞我?"辄相顾而笑。后数年,玉夫谒选,以知县发直隶权元氏县事,茹馨夫人挈所生三儿及前室子起新赴之。余前已移家湘阴,治田柳庄,两家相距数千里,音问遂疏。道光二十七年玉夫病卒保定叔容同,母兄文保、弟癸保未二十日相继而殇,茹馨夫人扶其丧并棺载二子归辰山。余吊之长沙舟中,哀之甚。见叔容甫九岁,已能读书,又颇用为慰。
咸丰二年,广西金田贼窜湖南,攻长沙,茹馨夫人携叔容及其兄起新避寇来柳庄。余方徙居湘东白水洞,诛茅筑屋,为自保计。亲党多从避乱,叔容兄弟与焉。居未定,当事礼余入长沙守城,嗣赴武昌,回长沙,皆居戎幕治兵事。虑诸儿遭乱失学延师课之。叔容尝与儿子孝威、孝宽读书山中。既徙居长沙,叔容兄弟亦同来,岁一归宁其亲而已。起新旋附具学籍叔容试辄,黜余索所作文字观之又未尝不佳也。八年叔容辞我去,余强其留不可得,心常念之。一日遇辰山急足,报我叔容溺死矣,伤哉!
叔容内敏外朴,寡言笑锐志为有用之学。童年从母读书,即知古人必可学。言动如礼,无子弟之过。居山中五年,日课毕,尽发余家藏书观之有所得辄一一剖记,夜分不寐,所然膏烛倍他人。尝以巨木箧自随,启闭甚密,殁后起新发之,所抄经史及己意论列者为文数十万,均甫有端绪。近更留意方舆之学与时务所宜先者,规画甚大,深自韬匿,不以示人,人亦莫能窥其涯际,闻时事艰危辄闷损累日。闲寄诸歌诗以见志,多可诵者。尝自以《易》推其命,谓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当大凶。恐母知之,书而扁诸饒。果以是年月日堕园池死。死时夜黑,池水尽沸,园中若鸣鸣有声。墙外人知有异排门人视,不敢近。比舅家兄弟毕集举火照之则叔容半身立池中,面微俯,手握书一卷 。胸头气犹温,百方救之,竟不复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