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2)
。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公里,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第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
20世纪60年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进口装甲材料来源中断,包头一机厂被迫停产,后来中国自行研制了稀土601铸造装甲钢和车体603轧制厚装甲钢,从1963年开始恢复生产59式坦克。就像沈飞仿制生产歼-6歼击机一样,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整个六十年代,包头一机厂的59式坦克生产显得坎坎坷坷,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满意,常出现新坦克交付部队后立即回厂修理的情况,到1971年,包头617厂仅生产了2300多辆59式坦克,年均产量仅为190辆。
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工艺的成熟,坦克年产量开始上升,年产坦克在500辆左右,到70年代末期达到满负荷,1979年产量高达1000辆,1980年500辆,1981年600辆,1982年1200辆,1983年1500辆。至1985年停产时,中国共生产了1万辆以上的59式坦克,其中绝大部分是包头617厂生产的,中国另一个坦克生产基地-洛阳拖拉机厂,仅生产了500辆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装备数量多、规模大,在中国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运用现代新技术,对早已"超期"服役的59式坦克进行了数次重大改进 。
59式中型坦克的保有数量,在80年代末达到顶峰,中国陆军大约有6000辆以上的59式坦克。随着技术状态的老旧,59式和它的各个改进型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继续改进也没有更多必要,再加上以96/96A式和99/99A式所代表的二代三代坦克数量超过2600辆,足以在未来战争中面对强敌。所以中国陆军的59式坦克正以每年数百辆的速度退役 。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59式中型坦克作为T-54的许可仿制品,保留了前身的基本特点,结构、布局和各种部件基本不变,动力装置、武器和其他设备适当改进后更换了名称 。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