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巷 ·卷一 | 寻找篇(1)(3)
这群人从S中飞出去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还是省内居多,因此客观上也“为祸”一方大学,尤其是苏南地区,名校比比皆是,虽然相比较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S城自古就民风彪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此这群人打架很是凶残,而且喜欢抱团,隔三差五就开老乡会,喝起酒来不管不顾,整日惹是生非,一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
6.
然而,这些很多都是听来的,丝毫当不得真,对此我深有体会,当时我在北京读书,就完全感受不到S中人的强势。
整个北京,S城一届出来的,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两百人,而且都很自我,一个个鼻孔朝天各走一边的鬼样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大学四年,除了夏雪,我在北京就遇到过五六个老乡,而且都是打着老乡的名义向我借钱,我这人心善,从来见不得别人愁眉苦脸,何况他乡遇故知,总是件高兴的事儿,可恨这群人借完钱后就立刻消失了,想见一面比登山还难。
从他们身上,我丝毫感受不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真情实感——泪汪汪倒是不假,因为他们欠钱不还,害的我吃了好长时间的泡面,后来还是夏雪看不下去了,每天从北大东门穿过十字路口过来接济我。
我在路口眼巴巴地等着她,我请她吃饭,她替我付钱,如高中一样,只不过那时我花钱时候居多,现在彻底反过来了,我心安理得,她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我俩尽可能地不提往事,但此情此景,太会让人旧事重提,稀里糊涂我和她又好上了——其实,从来就没不好过,高中时我俩就偷食了禁果,只是她故意装作没有发生。
这些借钱不还的人,让我俩重温旧梦,虽然借钱不还这一行径挺招人恨,但后来听说他们都很有出息。
7.
当年我还在S中读书时,时不时便会看到一群衣着光鲜的校友,这些人在社会上跌打滚爬多年,功成名就后特喜欢来S中看看,美其曰“故地重游,感谢师恩”——故地还是一如往日,师恩却无法再提。
他们多年在外,见惯了别人对他们点头哈腰曲意逢迎,时间长了,已不会弯腰鞠躬,况且当年给他们传道授业的老师,如今退休的退休,跳槽的跳槽,有些人生命力不佳,早已化作春泥不复存在了。
他们都是土生的S城人,鱼跃龙门、鸡变凤凰后,便忘记也曾就着窝头咸菜,埋首苦读十几载,幸亏考上大学,命运才得以改变。
当年时常吃不饱饭,营养不良,饿的前胸贴着后背,瘦骨嶙峋的差点没死掉,现今肚里有油水了,他们竟故作矫情地要到食堂吃饭,说是“忆苦思甜”,校方见多了他们嘴上的虚伪,虽属无奈,但表面功夫还得做足,因此,校长亲自带他们到食堂溜达一番,参观完毕后便一脸抱歉地解释说还没到饭点,为了不耽误领导的宝贵时间,只好在S城的国际酒店将就对付一下,领导们半推半就上了桌,席间,客气话说了一箩筐,无非是感谢学校当年的培养,祝S中明天更辉煌之类的屁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们便摆出领导架子了,其中一人边剔牙缝边说道:“学校门前那条道儿怎么都是坑儿,该修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