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基金会-宇宙史第一段(3)(2)
设定那时对wiki而言还是新东西,我们在对现在的基金会的设定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SCP系列被第一次搬运到Wikidot上时,曾有人争论过到底什么才是SCP系列。有人认为最好就让它含义模糊,但其他人觉得应该为创造一个组织做出设定。我们给这个组织想过各种名号,包括组织、基金会、联合会等等。在2008年6月27日,我们决定叫它“基金会”。
WikiDot上的SCP基金会wiki最开始是个开放计划,但这样做不久编辑就开始泛滥了。在这期间除了发帖之外,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钻进来编辑任何他们高兴的东西。任何一个成员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也是会被经常性地无视的。很快事情就必须做出改变,匿名编辑制度从被容忍一下变到被移除。
HAGGAR攻击让wiki完全没想到。第一次事件发生在10月18号,那时他创造了无数垃圾讨论串并试图删除很多wiki页面。但是他们犯了典型的网络菜鸟式错误,他们没有把页面正确地删除,仅仅是将其送到“删除”区域里。snorlison和far2是反击这些攻击的主力军,并也因此得到了提拔。第二波HAGGAR攻击在10月25号,这次由新版主和管理员组成的活动力量成功地将其反击。HAGGAR和他的走狗们创造的垃圾讨论串被全部删除。在这之后匿名编辑制度被正式永久废除。
管理员在废除匿名编辑之后开始指定维护wiki安全的措施,最有标志性的措施就是网站申请制,想要加入基金会的用户必须申请。申请制wiki使得新人必须经受考验。他们必须先加入进来,在完整阅读两篇文章后才能正确加入WikiDot。但是另一种有点过于激进的想法出现了:有人开始认为申请制Wiki会因为太过复杂被抛弃,它会渐渐沦为一个沙盒,然后最终被完全弃置。
创作SCP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了。用户被鼓励在“测试区”创立沙盒页面,这是站点专门用于草创的板块。任何用户都可在此创立沙盒,很多人都这么做了。现在在wiki上还能找到些沙盒的残留,一般都标着“沙盒”标签。但写作SCP的过程总是会变成从点子出发—找张看着很coool的图—围绕这写篇文章。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条目都变成平淡、无创新、陈旧等类型的糟糕文章。
Wiki早期的质量控制并没有像今天那么严格。删除文章的过程极不正式,也没有给关于一篇文章到底要怎样才会被删除的标准。因此,有不少的条目都开始跟风想当新鸭脖,要不就是毫无亮点。这类文章质量极低,就这么在一片差评中无限地苟延着。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关于改变文章结构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项目等级上。现在wiki使用的三种主要分级为Safe‵Euclid、和Keter. 有人争论这些分级各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还有人争论它们是怎样具体区别开的,而这种争论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为了不跑题,我们就依照以上锁盒子为例的作者解释来吧。Safe意味着如果你把这东西锁进一个盒子里,它就会呆在那。Euclid指如果你把它放进盒子里,结果无法预测。而Keter则会从盒子里蹦出来把你全家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