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能改?除非遇人不“淑”| 读《聊斋—瞳人语》
作者:
刘铭珏
读经典
游远方
聊斋一直是我喜欢的书籍,现在重温一遍,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希望带给各位不一样的经典!
文章速览
在长安,有一名士,叫做方栋,颇有些才名,但是举止轻佻,爱轻薄女子。
一次,散步至城郭,见一小车,里坐一二八佳丽,容貌艳丽,世所罕见。方栋便策马,频繁的游离在小车四周,只为能窥探那女子。
却惹得女子不快,呼得婢子来,打发方栋。岂料那婢子性子桀骜,顺手就兜得一手尘土,洒向方栋。
回家后,方栋觉得双眼不适,仔细检查下,发现,竟生了障子。药石无效,方栋顿觉后悔异常,每日念诵《光明经》。
一日,突然听到双眼中,传来说话的声响。仔细聆听下,听到一人说:“这里黑得吓人,也无聊得紧。”另有一人赶紧应和道:“不如我们携手同游?”
话音刚落,方栋就觉得鼻中有东西,蠕动着,像有东西离开,不一会儿,又从鼻子中回来了。
那声音又传来。“许久不出门,园中的兰花,居然都凋零了。”
闻此,方栋大异,赶忙叫妻子去园中查看。而那兰花果然都凋谢了。
一日,方栋又听见左边眼睛中传来声音,说道:“这里的道路迂回曲折,整日进出,真是不方便,不如我们自己,开扇小门吧。”右边又传来声音:“我这边墙壁太厚实,要开门,不大容易。”
不一会儿,方栋觉得左边眼眶中有东西抓挠的感觉,不一会儿,便能看见了。
第二天,方栋左眼上的障子完全消失了,左边,竟然变成了重瞳,而右边,还像原先一般,不能视物。
那方栋虽然瞎了一只眼睛,却愈加约束起自己的言行,在乡邻中,以德行称道一时。
结尾处,蒲松龄先生借异史氏的话语,点明自己的观点:为恶者,往往会自取其辱,但是知错能改,还是善莫大焉。
通读全文,会发现几点有意思的小地方。
开篇,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方栋。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说明,方栋在遇见那女子之前,肯定是尾随过别的女子,说不定还言语轻薄过。
通读完全文,我们知道,方栋是在对那名女郎不敬,眼睛被弄瞎之后,才尝到教训。
那之前的女子呢,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
这里,有两种情况。
(1)没有反抗
女子遇上这种性骚扰的事件,一般都是不了了之,忍气吞声。要是说出来,闹得不好,反而容易给自己的名声抹上污点。
而且,就算有心反抗,但是自家无权无势,还得忌惮方栋日后的报复。
那些胆小,希望息事宁人的女子,大都默默忍受了。
这就助长了方栋这种小人的气焰。
(2)反抗过
既然反抗了,为什么方栋的举止还没有收敛?
要么是反抗的力度不够,要么是方栋家权势太大。
文中谈到方栋,“颇有才名”。至少方栋家是吃穿不愁的,不是一介穷苦书生,否则怎会整日“游手好闲”,还能有“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