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上海皇帝”——杜月笙 第一章 少年多磨难(2)

杨树浦已初见繁华,鳞次栉比的店铺,好几个工厂烟囱林立,宽敞的马路、急驶的黄包车上坐着衣冠楚楚的绅士或满身飘香的女人。可是这繁华离他们那么遥远。
杜文清的店里情形很坏,他的小米店本就是本小利微,天灾之下,米价一日数涨,米卖出去,根本无力进货。妻儿的到来,带给他的不是团聚的喜悦,而是生活的忧虑。而朱氏也很快就发现,她这个米店老板娘竟然也会为无米发愁。
怎么办呢?总得活下去。当时的杨树浦已经开了几个纱厂,朱氏听说申星纱厂要招女工,就和丈夫商量要去工厂做工,来缓一缓困境。
杜文清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朱氏常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孩子也才一岁多点,正需要母亲照顾,而且当时的朱氏又怀有了身孕,行动不便。除此外,杜文清还觉得身为男人,还要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幸幸苦苦去做工,这实在是他内心无法忍受的事。
然而吃饭比脸面更重要。小小的米店颠簸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倒闭的危险,生存还是死亡?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杜文清无奈答应了妻子的要求,但这很快成为了一个让他悔恨不已的决定。当时的纱厂,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厂内潮湿憋闷,犹如蒸笼,女工每天要站着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连健康女人都叫苦不迭,何况一个虚弱的孕妇?但为了支撑家,朱氏以惊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没有多长时间,她已经是骨瘦如柴了。夫妻俩好容易撑到第二年夏天,上海又流行起霍乱。杜文清的店堂里三天两头点着艾蒿烟熏,霍乱的魔掌总算没有伸到杜家人头上。然而,一个更大的灾难却来了。
朱氏十月怀胎再次生产,一个女婴呱呱落地。由于极度衰弱,加上失血过多,朱氏没来得及交代一句话,就撒手人寰,奔另一个世界而去。杜文清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他倾其所有,买了一口薄皮白木棺材,一手抱着一个孩子,雇人把朱氏的灵柩抬回到高桥。因无钱烧葬亡妻,只得将灵柩浮在杜家花园的田埂上,取来些稻草捆在棺木周围以“遮挡”日晒雨淋。
乱世中,一个贫困的单身男子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活着真是比死去更加痛苦。然而,为了失去母亲的一对小儿女,还得咬牙活下去。杜文清一面要为生计奔波,一面要哺育两个幼小的孩子。刚刚出生的女儿,没有奶,他只能为一些米粥,孩子经常饿得大哭。他常常觉得精疲力尽,很难再坚持下去。这时有朋友告诉他,有一个姓黄的宁波商人想要一个女孩,朋友劝杜文清把孩子送出去。送出去,才是给孩子一条活路吧?杜文清忍痛把女儿送给了宁波商人。
好多年后,杜月笙历经沧桑,成为呼风唤雨的大亨、威震上海的沪上闻人。他一再公开宣称,希望能够找到失散的妹妹,他所知道的唯一线索——他妹妹当年是被一位黄姓的宁波商人抱走的。从此以后,经常有人报告假消息,甚至有人冒充。上海人常说:上海滩没有杜先生办不到的事,然而一直到杜月笙在香港病逝,都没能了却这个心愿。妹妹被送走,当时的杜月笙并不解期间的悲痛,他只觉得很孤单。父亲每日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时间陪他,甚至衣食起居也常常乏于照顾。这时,一位年轻女性悄然走进了杜家父子的生活,杜月笙只记得她姓张。张氏对自幼失去母亲的杜月笙视为己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她给予的温暖,就如黑暗中的光亮、寒冷中的阳光照进了他小小的心灵。偎依在张氏身旁的时光,是杜月笙最为幸福快乐的童年记忆。生活虽然依旧贫困,可有父母亲的百般疼爱,渐晓人事的杜月笙满心欢喜,以为生活可以这样永远圆满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