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乙己》&《米乙己》(2)
隐私护卫队注意到,雷军晒出的图片是这次小爱同学喜提3000万用户的9张宣传海报之一。这组文案还提到每天小爱同学帮大家做的事,播放音乐509万次,看视频242万次。用户在夜里询问小爱同学的话,“你几岁啦”、“你睡着了吗”等。数据基于2017年3月小爱同学发布以来,至2018年7月31日的累积数据。
小爱同学的宣传文案。
雷军说看了用户对话是否侵犯隐私?隐私护卫队认为,关键在于这些用作数据分析的对话内容是否经过去标识化处理。所谓去标识化是指,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技术处理,使其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个人信息主体的过程。
也就是说,有一种可能是雷军能看到的,是经过去标识处理的用户信息,即只能看到对话内容,不过不知道具体是谁说的。但小爱音箱收集的信息是否经过去标识化处理尚不能确定。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后半句实际为大数据应用留下了充分的考虑,去标识化且不能复原的信息不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可用作大数据应用。
从法律合规的角度看,如果雷军看的对话无法识别到个人且无法复原,仅用作整体的大数据分析,或许并不存在侵犯隐私之嫌。但不可回避的是,雷军“仔细看”的字眼确实挑动了部分用户的敏感神经。或许顾及此,他当晚删除了这条微博。
大数据时代,不难理解公众对于隐私安全的焦虑,特别是面对未知的事物,人们天然存有怀疑和不安的情绪。一方面,用户确实不知道雷军仔细看了什么,是不是有我和小爱同学的悄悄话,这些数据有无经过去标识化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智能音箱也是家庭隐私收集器。
尽管厂商反复强调,我们不会监听用户,只是在设备会唤醒后才会收集声音信息,但哪些信息会被上传云端、存储多久以及用作何处,人们往往一无所知。今年7月底,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智能家居隐私政策透明度测评报告》。50款常用的智能家居类App中,只有一个平台的隐私政策透明度达到高的级别,72%处于透明度低或较低区间。
隐私护卫队认为,在鼓励人们拥抱科技的同时,厂商应更多考虑公众对于隐私的期待,充分保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当用户对于产品本身、技术背后的逻辑及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有了一定认知,并能自主决定是否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时,或许很多人不会那么容易谈隐私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