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想做和做不成的事
天地君亲师,既然是养育,那必须是有偿,或者说是自己的一款投资理财产品。以供他日不时之需。作为这一动机的驱使。我们都成了有用的人。先不说我个人的“用”在父辈眼里的“养之,老矣为用之”就我亲身感受:下对上的有用,上对下同样有用。
奶奶是中华民国35年生人,时至2015便是80大寿。中国人办大寿必然宴亲会朋,来人不少,平时联系的不联系的,见面打招呼的不打招呼的。只要彼此能叫上名字,应该都会被邀请当然被邀请者也必须“礼数”一番以弘扬“程朱理学”之传统嘛。当然这礼数,也被家父笔笔记录在案,那是几年前微信支付还未兴起的时代,只恨人民币的值全是整数,竟无“点几几”的余尾。否则家父在每笔款项的“X00.00”后的小数点右,又可以多描几笔他的书法。家严书法甚好是除他席间讨论我这个“败笔”之外,另外一项谈资。
而为奶奶办的这一大寿,能收之“礼数”以外(之所以那小数点记之精准,按家严说法,这些都是要以后如数奉还的,这种经济的流通方法我也是醉了。)最主要是能被席间各人称为“孝子啊,大孝子啊”其实这种他人口中的奉承对于情感需求阶层来讲,很是必要的。无论平时做作如何,只要从他人口中得到称赞便是飘飘然。由此家翁教育我时嘴上总离不开“俗话说…人家说…他们说…”毕竟价值观都依附于他人口,的存在也不太容易有自己的主见观点。
但是我想说的是像如此迂腐陈旧的思想观念,在某一区域性的提现,它终不会随社会发展而进步,以前同学亲朋,皆随着年龄增长成了,我奶奶,我父亲,那一类的角色,而平时规劝我行事风格的人,也因为网络的发达,从耳边家父尊尊教导,到了网络上使用微信的那些同学亲朋的“快看马上就要被删了……不转不是中国人……”(因为家严不会上网用智能手机,不然某标题图片“朋友,为我们的友谊干杯”应该是他经常会在他组建并拉进我与更多亲朋的那个群里常发的动态表情)。圈子,只是个指代名词,可以代表你的交际,生活环境,知识面接触渠道,以及思想接触的日常载体(人)可见以上的事件,还会在被我称为“老家”的地方发生,无论我们用的手机是iPhone多少代,因为这圈子里面的价值观交流永远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