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著叶修只是个打游戏的宅男”论引发的浴室沉思
我来举个例子,叶修,全职高手的主角。我当年爱他是爱惨了。觉得他是天上有地下无的存在,觉得他有至高无上的品格。这给圈外人一种错觉,仿佛原著确实塑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丰满立体让万千迷妹拜倒的形象,但其实并不是。
看过原著就知道,原著中的叶修只是一个打游戏的宅男
。
然而同人圈是一个神秘而奇异的圈子,他们自发地丰富了这个宅男的形象。
”
以上这段话是今天无意间看到的,原文中这部分说的是同人对于原著及粉丝的影响力。作为一个看了原著爱上叶修的叶粉,当然无法苟同“原著中的叶修只是一个打游戏的宅男”。中国网文千千万,以“打游戏的宅男”为主角的大概也并不鲜见,何以偏偏“叶修”如此吸引人,除了《全职高手》这部作品火爆起来的运气,我想还有原作本身给人的想象空间。
我向来认为,粉上一个虚拟人物与三次元明星粉丝粉上爱豆的心理因素并无二致。多数人总是需要一个偶像与榜样来激励自己前进,在古代他们也许是史书与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而娱乐业产生后,这种心理也成为催生出日韩的“偶像”产业(和中国不成熟的“流量明星”)的原因之一。“偶像”的责任之一就是提供各种人设供粉丝想象并追求以满足心理需求。多数偶像当然不会像粉丝想象中那样美好,但首先也需要他们呈现出这方面的特质。换句话说,粉丝用“粉丝滤镜”把他们呈现出的某些品质加以放大,并进行了自我说服,但当然即使是放大镜也并不能放大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这个词好像有点大)里,大概就是过度解读。也看过许多粉丝为叶神写的小论文,把全职原文像阅读理解那样细细分析后,赞叹叶神“虽为人身而具有神性”,在只是把全职当消遣的路人看来,这大概就是一种过度解读。一个网络小说的主角而已,作者在写的时候真的会考虑这么多?但不管作者到底有没有想这么多,是他的描写先给了人想象的空间。而作品一旦完成,解读作品的任务就交给了读者,即使读者的解读与作者想法不相符,但只要不出现例如把黄少天当成傻白甜把周泽楷当成冰山这类离题万里的理解,我想读者的个人理解也并不能被当成一种错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偶像”或“本命”的产生,都由创作人(对明星而言是背后团队)与粉丝共同创造推动。粉丝自己的脑补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偶像自身展现出的特质也不容忽视。对于粉丝来说,正是原本就有了这些吸引到自己的特质,才会“粉”上,进而为ta创作同人作品,在某些作品中又放大这些特质,而创作或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说服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也与原作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