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书籍读后感摘录(22)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当然,所有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需要考虑创意的成本控制。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力图强化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种种联系,两者为何相互依存以及此类联系如何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多数大学的理工科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美学因素,甚至也不会考虑终端用户对其所设计部件的要求。同样,他们设计出来的部件也很可能在大型机械设备中发挥很小的作用(尽管某些部件可能比较美观)。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联系也是如此;科技不是艺术的敌人,两者在实现设计所具有的外在高雅和内在唯美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外界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不同角色总是存在困惑,因此有必要在此做出区分。虽然这些学科在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但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出发点——建筑设计师通常把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然后再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科技的使用;与此相对的是,工程师则首先考虑(最终归结点也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即便是有时设计方案会影响终端客户的感官要求。
比如,设计一款更加紧凑的汽车动力传输系统以便给乘客提供各大的空间和舒适程度,在这个设计中理所应当考虑汽车的外观要求。所有的设计活动(除了某些单独操作的设计工艺外)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团队成员之间对彼此学科差异表现出的理解和共鸣越充分,制定出良好设计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力图强化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种种联系,两者为何相互依存以及此类联系如何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多数大学的理工科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美学因素,甚至也不会考虑终端用户对其所设计部件的要求。同样,他们设计出来的部件也很可能在大型机械设备中发挥很小的作用(尽管某些部件可能比较美观)。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联系也是如此;科技不是艺术的敌人,两者在实现设计所具有的外在高雅和内在唯美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外界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不同角色总是存在困惑,因此有必要在此做出区分。虽然这些学科在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但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出发点——建筑设计师通常把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然后再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科技的使用;与此相对的是,工程师则首先考虑(最终归结点也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即便是有时设计方案会影响终端客户的感官要求。
比如,设计一款更加紧凑的汽车动力传输系统以便给乘客提供各大的空间和舒适程度,在这个设计中理所应当考虑汽车的外观要求。所有的设计活动(除了某些单独操作的设计工艺外)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团队成员之间对彼此学科差异表现出的理解和共鸣越充分,制定出良好设计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