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秦腔读后感精选(14)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而庄之蝶的问题岂止是“颓废”,他还上进得很呢,他的身上具有相反而相成的双重性:他依存于他的生活世界,深以为苦也深以为乐,他无疑厌倦,他也无疑沉溺,烦极了时,庄之蝶痛切言之:“人人都有难念的经,可我的经比谁都难念”,何以他的经就比别人难念?因为他确实另有难处,但也因为他不是“别人”,此人深陷于自哀自怜,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世上最累最苦之人,他对得起所有人而世间人都亏负了他。
他是累的烦的,因为他的“上帝”就是他周围的人们,他有义务让他们满意,他也因此获得肯定,他被需要也被裹挟,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必然与他的自怜同步增长。
贾平凹的巨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建立于这种对中国人基本生活感觉的重新确认和命名——《废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重建了经过现代以来的启蒙洗礼、在现代话语中几乎失去意义的中国人的人生感,无数的贾平凹爱好者所爱的恰恰就是这个。
这样一种人生感的重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与社会变迁有确凿的关系,而且我也不认为这种关系是纯然负面的,一定程度上重获日常而恒常的中国式人生,未必符合五四与启蒙与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规划,但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份难得的馈赠。生活的意义并非如知识分子所规划的那样判然分明,比如在那场作为根本情节的官司中,一群当事者几乎不曾思考过其中的是非曲直,这里只有一件不言自明之事:“我们”必须维护“我们”,但反过来,有谁能轻易说清庄之蝶的对错?他应该被裹挟着参与这样一场严重而无聊的风波吗?官司的这一方所表现的正义感不是很可笑吗?但设身处地地像任何一个中国人一样替庄之蝶想想,他能怎么办呢?他能够背叛他的朋友,背叛那些向他求助的人而置身事外吗?
这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图景之复杂远超出我们的论述和知识,这里有利益的交换,也有人情的温暖,也有一个人对生活、对他的世界的承诺,而利益可能变成欲望和无原则,温暖可能变成酱缸,承诺可能变成对承诺之外的人们的冷酷……庄之蝶这个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知识分子们所持的话语系统和人生想象有重大的差异,《废都》之备受批评,原因正在于此。
他是累的烦的,因为他的“上帝”就是他周围的人们,他有义务让他们满意,他也因此获得肯定,他被需要也被裹挟,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必然与他的自怜同步增长。
贾平凹的巨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建立于这种对中国人基本生活感觉的重新确认和命名——《废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重建了经过现代以来的启蒙洗礼、在现代话语中几乎失去意义的中国人的人生感,无数的贾平凹爱好者所爱的恰恰就是这个。
这样一种人生感的重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与社会变迁有确凿的关系,而且我也不认为这种关系是纯然负面的,一定程度上重获日常而恒常的中国式人生,未必符合五四与启蒙与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规划,但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份难得的馈赠。生活的意义并非如知识分子所规划的那样判然分明,比如在那场作为根本情节的官司中,一群当事者几乎不曾思考过其中的是非曲直,这里只有一件不言自明之事:“我们”必须维护“我们”,但反过来,有谁能轻易说清庄之蝶的对错?他应该被裹挟着参与这样一场严重而无聊的风波吗?官司的这一方所表现的正义感不是很可笑吗?但设身处地地像任何一个中国人一样替庄之蝶想想,他能怎么办呢?他能够背叛他的朋友,背叛那些向他求助的人而置身事外吗?
这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图景之复杂远超出我们的论述和知识,这里有利益的交换,也有人情的温暖,也有一个人对生活、对他的世界的承诺,而利益可能变成欲望和无原则,温暖可能变成酱缸,承诺可能变成对承诺之外的人们的冷酷……庄之蝶这个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知识分子们所持的话语系统和人生想象有重大的差异,《废都》之备受批评,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