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合计(6)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这在当时很可能是讽刺百家争鸣却置万民于水深火热的不合理现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执着于小是小非却不见大道的浅薄。
对照今天的现实,我们仍能发现庄子这些思想的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过分强调自我的立场的确容易导致盲目。与人相处,若总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为他人考虑,就容易陷入自私乃至极端的狭隘,会“钻牛角尖”。这样就无法依照理智的原则待人处事。如果双方都妄图以一己标准衡量他人,很多时候只会造成无意义的矛盾。此时需要的是设身处地,转换到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看待事物,若只以内心价值观为准则,无疑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个体的主观标准当然有合情合理之处,但不可能总是合乎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情势,正如拿一小尺却想丈量大地,后果可想而知。此时应当做的是努力适应环境而调整自我,达到物我的平衡。要克服对人对物的“成心”,就要开阔心胸,学习理解他人,学会包容外物。只有超脱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才能更好地完善个体人格,追求生命的幸福。
然而“我”的意识仿佛与生俱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局限?
庄子接下来阐述了他认为理想的解决途径:“丧我”而达“天籁”之境。天籁是“道”的一种表现,而“道”是解题的方法和目的所在。庄子认为万物初生于道本是浑然一体的,即“道通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将事物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复通为一”。在这里,物与我“生”与“归”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点亦是终点。这种“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庄子的全部希望。那么从迷失“道”到复归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呢?庄子认为“莫若以明”,就是让达到指引个体超脱烦恼:全面看待问题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缚;以“道”为立场,则所见既无彼此亦无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实为不知……就是具体的方法。
道的立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遥不可及,但也不妨作为一种信仰。我们也许很难真正达到形而上的高度来看问题,但至少可以学习那种超拔的态度。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将道与自身的高低差异转化为大小、前后的不同来理解。从时代特点来说,我们应当具备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将自己围困于小小一点——将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加以考虑,情况就可能有很大转变。比如遭遇挫折而沮丧时,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个人是如此渺小,幸与不幸就如命运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复无常。而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同样地,当时间不同,感受也会改变。曾经在悲喜在回首之时总已沉淀为宁静的记忆,一切仿佛都带了甜味的温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涩的凄凉。时间始终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