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合计(6)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阅读与作文 篇1
曾经和一个老师讨论知性阅读的时候有过的文字,现在加工整理出来,算是一次自我的分析,也是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写在前面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知性阅读,实际就是与感性阅读相对应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通往理性阅读的一个环节。这种知性应该是带有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也可以叫做思辨性的阅读。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针对某种思想的时候,就应该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对比联系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时常要思考的问题。
书本不可能教会我们怎么做,只能指导我们,我们的进步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自己认为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你是怎么读的?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开始,说明已经开始在思考一些问题了。阅读有思想的书籍,这是一种发散式的阅读。这种阅读能够不断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大,而且阅读的层次更深。
其实,我们所谓的与书籍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其实就已经在寻找对话的内容了。所谓的对话,就不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对话就应该是站在一个相对一样的水平上的。如果两个人的层次不相当,就很难对话。但是,完全相当或者意见完全一致,对话则又没有太多的意义。无论是哪一方过于高出,那么对话的价值就会变得越小。这种情况一般很少的,因为很少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说回来,读书对话,不是单纯的学习,同样也不是纯粹的批判。纯粹的学习,只能把书读死,纯粹的批判,则让人在自我的认识中感到自满。所以,用思辨的方式来让自己与书籍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去膜拜。任何书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读。这就是一个通往理性的过程。当然,许多作者都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辨别。甚至在开始对他们产生某种畏惧的思想也是正常的。我记得曾经说过,有两位老师提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种是要对书籍仰视、平视、俯视,另一个老师说要做到三个层次: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把这两个观点统一来看,他们的意思相同。前两个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某一本书被我们俯视,则没有阅读的价值了。如果我们读的是经典,就永远不要有俯视和以书为徒的看法。这不仅仅是狂妄不狂妄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
曾经和一个老师讨论知性阅读的时候有过的文字,现在加工整理出来,算是一次自我的分析,也是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写在前面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知性阅读,实际就是与感性阅读相对应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通往理性阅读的一个环节。这种知性应该是带有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也可以叫做思辨性的阅读。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针对某种思想的时候,就应该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对比联系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时常要思考的问题。
书本不可能教会我们怎么做,只能指导我们,我们的进步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自己认为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你是怎么读的?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开始,说明已经开始在思考一些问题了。阅读有思想的书籍,这是一种发散式的阅读。这种阅读能够不断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大,而且阅读的层次更深。
其实,我们所谓的与书籍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其实就已经在寻找对话的内容了。所谓的对话,就不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对话就应该是站在一个相对一样的水平上的。如果两个人的层次不相当,就很难对话。但是,完全相当或者意见完全一致,对话则又没有太多的意义。无论是哪一方过于高出,那么对话的价值就会变得越小。这种情况一般很少的,因为很少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说回来,读书对话,不是单纯的学习,同样也不是纯粹的批判。纯粹的学习,只能把书读死,纯粹的批判,则让人在自我的认识中感到自满。所以,用思辨的方式来让自己与书籍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去膜拜。任何书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读。这就是一个通往理性的过程。当然,许多作者都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辨别。甚至在开始对他们产生某种畏惧的思想也是正常的。我记得曾经说过,有两位老师提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种是要对书籍仰视、平视、俯视,另一个老师说要做到三个层次: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把这两个观点统一来看,他们的意思相同。前两个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某一本书被我们俯视,则没有阅读的价值了。如果我们读的是经典,就永远不要有俯视和以书为徒的看法。这不仅仅是狂妄不狂妄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