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5000字收集(6)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但在柏拉图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也明确指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 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并且,即使是拥有了完美 天赋的个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得到 的结果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合适的教导,良好的哲学家天赋才 能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二)对哲学家的合适的培养 关于对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除了接受上面提到的国家教育系统中正常的教育外,到了 20 岁的时候,要挑选出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他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然后进行第二次挑选。从 30 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然后用十五 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 50 岁时,那些在实际 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然后 在他们剩下的岁月里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培养是严格分阶段进 行的,他为个体每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其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年龄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的挑选与考核,确保最终留下的是天赋最好且学习最好的人。这种模式反映了柏拉图一种朴素的按照能力进行教育分 流的思想,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那就是在 20 岁进行第一次挑选时,柏拉图在书中并没有为挑选设定一 个明确的标准,甚至连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挑选都没有规定,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 中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对于柏拉图心向往之的“哲学王”这样一个纯理想的存在,仅仅从实践 的教育层面去讨论他产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以“理念”构建世界 的柏拉图眼中,塑造这样一个哲学家的过程所具备的哲学意义要远大于这种教育 模式本身的意义。
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灵魂不断上升, 最终转向“善”,转向那个呈现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这种思想催 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呼吁并倡导民众 去选择一种哲学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但至少灵魂始终是 “向善”的,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哲学教育”。
(二)对哲学家的合适的培养 关于对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除了接受上面提到的国家教育系统中正常的教育外,到了 20 岁的时候,要挑选出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他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然后进行第二次挑选。从 30 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然后用十五 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 50 岁时,那些在实际 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然后 在他们剩下的岁月里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培养是严格分阶段进 行的,他为个体每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其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年龄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的挑选与考核,确保最终留下的是天赋最好且学习最好的人。这种模式反映了柏拉图一种朴素的按照能力进行教育分 流的思想,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那就是在 20 岁进行第一次挑选时,柏拉图在书中并没有为挑选设定一 个明确的标准,甚至连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挑选都没有规定,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 中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对于柏拉图心向往之的“哲学王”这样一个纯理想的存在,仅仅从实践 的教育层面去讨论他产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以“理念”构建世界 的柏拉图眼中,塑造这样一个哲学家的过程所具备的哲学意义要远大于这种教育 模式本身的意义。
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灵魂不断上升, 最终转向“善”,转向那个呈现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这种思想催 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呼吁并倡导民众 去选择一种哲学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但至少灵魂始终是 “向善”的,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