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800字选录(56)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读者》读书笔记4
其实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警示书,与对本书的评价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直到闺蜜问我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我竟一时答不上来。好像读过的书就像吃掉的东西,随着新陈代谢走掉了,除了徒长几斤肉,什么都没留下。这和《读者》中提到的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一个人读过的书构成了这个人的世界——实在有点相悖。所以逼着自己把读过的内容回忆起来,希望它至少成为一部分的我。
《读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了。他去世了,他的世界却依然留在那里。正如书中所说,达官贵人都不愿意展示自家的藏书,因为那样会暴露了隐遁的自己。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理解了历史上的书痴,凭什么要用那样的精力,修建藏书阁,豢养书官,其实在保护这些书的同时,他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灵魂。
读什么,就是什么。
这句很像是森马的广告词,但深究起来,却比广告词更有深意。特意查了一下古代的秀才都读什么书,大多回答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我估摸着也是如此,读同样的书,他们才有了公共语言,才建立起以知识为技术壁垒的清高范儿。而现在,遇到相见恨晚的人,深入讨论,也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气场相合,其实正是读了相似的书的结果。一个朋友说美国文化,“你不是native speaker,永远都融不到人家的文化里去”。这评价让人绝望,但究其原因又发现不无道理:大家从小读的书看的字儿都不同,两种灵魂当然是越大越难互相理解了。
关于读书的无底洞。
这一点,我和几个朋友都有感觉。正如梁兄所说,读到一些东西,就好像看到了冰上浮出水面的一角,要想了解得通透,就会发现越刨越深,没有尽头。而读书人,大多是在这样的好奇驱使下,溺死了自己。但世上总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寻下去,即使在追寻的半道上翘翘了,也不枉这一路越走越明白的旅程。所以劝自己,还是好好挖吧,即使知道是个无底洞。
其实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警示书,与对本书的评价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直到闺蜜问我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我竟一时答不上来。好像读过的书就像吃掉的东西,随着新陈代谢走掉了,除了徒长几斤肉,什么都没留下。这和《读者》中提到的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一个人读过的书构成了这个人的世界——实在有点相悖。所以逼着自己把读过的内容回忆起来,希望它至少成为一部分的我。
《读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了。他去世了,他的世界却依然留在那里。正如书中所说,达官贵人都不愿意展示自家的藏书,因为那样会暴露了隐遁的自己。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理解了历史上的书痴,凭什么要用那样的精力,修建藏书阁,豢养书官,其实在保护这些书的同时,他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灵魂。
读什么,就是什么。
这句很像是森马的广告词,但深究起来,却比广告词更有深意。特意查了一下古代的秀才都读什么书,大多回答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我估摸着也是如此,读同样的书,他们才有了公共语言,才建立起以知识为技术壁垒的清高范儿。而现在,遇到相见恨晚的人,深入讨论,也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气场相合,其实正是读了相似的书的结果。一个朋友说美国文化,“你不是native speaker,永远都融不到人家的文化里去”。这评价让人绝望,但究其原因又发现不无道理:大家从小读的书看的字儿都不同,两种灵魂当然是越大越难互相理解了。
关于读书的无底洞。
这一点,我和几个朋友都有感觉。正如梁兄所说,读到一些东西,就好像看到了冰上浮出水面的一角,要想了解得通透,就会发现越刨越深,没有尽头。而读书人,大多是在这样的好奇驱使下,溺死了自己。但世上总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寻下去,即使在追寻的半道上翘翘了,也不枉这一路越走越明白的旅程。所以劝自己,还是好好挖吧,即使知道是个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