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合计(2)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匆匆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感想了。我知道有关《儒林外史》的评论,不仅多而且精妙,任意翻翻,都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精品。我今匆匆看过第一回就写读后感,这叫无知无畏,大家心意就行了。
“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由这几句词中,我似乎可以闻到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就是不由自主的让吴敬梓领着走入了现实主义中。按理说吴敬梓出身于书香书第,且“一门三鼎甲,三代六进士”,世代出官员。生长在这种家庭,那样的环境中,衣食无忧,起居不愁。应该养成超凡脱俗,带点幻想的浪漫主义思想才是。是什么原因让人感觉吴敬梓身上有如强大的现实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吴敬梓的心路历程。
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然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一定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后期由于精力和经济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识所学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讽刺挖苦科举制度留下了伏笔,总之这十三年吴敬梓还算得上是个乖少年。
吴敬梓16岁结婚,始知情为何物。20岁为姐夫金绍曾奔丧,体会了生离死别。23岁得中秀才,又领略了体面风光,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认识。28岁时他还参加了滁州应考,也就是说到28岁时吴敬梓对科举至仕还是抱有幻想的,那时他的心理对科举考试的抵触情绪应该不大。
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此时暴露了他的弱点,再也不是敢写“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的"张狂少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这让他对有关科举的一切由失望而绝望,又由绝望而痛恨。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