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收集(14)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们也许可以说,吕纬甫乃是“革命遗少”的符号。
吕纬甫的话语也就成为对于人生意义的两个方面的质询:对外与对内,外面人生的价值与内面人生价值同时落空,则他的教“子曰诗云”甚至《女儿经》以谋生也就无所谓,这正是对今天之人物“我”的辩护——反正无意义,干什么都一样:“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从以上解
另外,还应该注意,吕纬甫的叙述是一种贬低陈述,他总是说得轻松:十年的人生经验代之以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大事小事,一律调之“无聊”,总之是挑那些最无足轻重者说,这是有意的自我贬抑,与这种自我贬抑相对应,是对人物“我”的期待:“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在论争性的语境中,人物“我”并非一个被动的听众。当人物“我”为逃避“无聊”进入一石居之前,其心绪与进入一石居的吕纬甫颇为相似。人物“我”所以绕道到S城,原是为了重游故地、重会旧友,结果发现一切(包括学校)“于我很生疏”,发现人物“我”成了故乡的“生客”,“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这件事如果让吕纬甫来叙述,就是“无聊”。而“无聊”竟可以说不仅于此——“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差不多也是十年来的
而小说中的二个“我”的关系, 又未尝不是鲁迅自己精神世界矛盾的一种表现?简短的结论。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1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