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庐山读后感摘录(6)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庐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叹息。敦煌鸣沙山中、月牙泉边有他的脚印,江南小镇他曾坐小船游览,天一阁内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苍凉的《道士塔》、《阳关雪》,有了荒荒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凉、沧桑;有了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有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有了清新、婉约;也有了展示中华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有了文化的风雨飘摇;还有充满文化感慨的《牌坊》、《庙宇》等,有了回忆、变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过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脚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峡,那里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有郦道元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还有神女峰神女的传说;如天柱山,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归宿地,有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庐山,更不用说。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或许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他的熏染,有了这人文山水,才有了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给我的是历史文化对心灵的启迪。这本书,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所以,就有了深邃苍凉的《道士塔》、《阳关雪》,有了荒荒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凉、沧桑;有了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有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有了清新、婉约;也有了展示中华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有了文化的风雨飘摇;还有充满文化感慨的《牌坊》、《庙宇》等,有了回忆、变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过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脚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峡,那里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有郦道元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还有神女峰神女的传说;如天柱山,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归宿地,有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庐山,更不用说。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或许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他的熏染,有了这人文山水,才有了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给我的是历史文化对心灵的启迪。这本书,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