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读后感收集(10)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月九月自有答案。同时,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阁楼,脚踏实地才能更笃定的仰望星空。
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一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
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一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一蓑烟雨”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