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细选(30)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