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细选(30)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