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读后感50字聚集(22)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
四、《范爱农》读后感25篇
第1篇:《范爱农》读后感100字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第2篇:《范爱农》读后感200字
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读出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剩鲁迅认为革命只能是“立人”的手段之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鲁迅希望通过政治革命掀翻人肉宴席,而不是为了掀翻旧桌子又摆上一张新桌子,或者只是调整一下享用这宴席的食客的座次。因此,鲁迅决不一般地支持或否定革命。革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否能推动人的解放而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我们还分明看到了鲁迅从对范爱农的悲剧开始了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
-------------------------------------------------------------------------------------------------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
四、《范爱农》读后感25篇
第1篇:《范爱农》读后感100字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第2篇:《范爱农》读后感200字
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读出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剩鲁迅认为革命只能是“立人”的手段之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鲁迅希望通过政治革命掀翻人肉宴席,而不是为了掀翻旧桌子又摆上一张新桌子,或者只是调整一下享用这宴席的食客的座次。因此,鲁迅决不一般地支持或否定革命。革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否能推动人的解放而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我们还分明看到了鲁迅从对范爱农的悲剧开始了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